225

往期查看

國産大豆“重新上路”

    如今,我國大豆産業在進口渠道、加工製造等環節皆失去了話語權,大豆對外依存度超過80%;國産大豆在産量、出油率等關鍵指標不及進口大豆。在如此環境下,國內大豆産業如何實現振興是一個現實而嚴峻的課題。[詳細]

記者觀察

進口將長期存在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在2013年3月的全國政協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國大豆年産1300萬噸,但總需求超過7000萬噸,大豆必須進口。

  我國大豆主要消耗在食用油和養殖業。2013年,我國油脂消費總量超過3000萬噸,人均19公斤,和10年前相比幾乎增加一倍,其中大豆油佔比達47%。我國養殖業年均使用飼料量已達8000萬噸,其中蛋白飼料約佔20%,需要1600萬噸豆粕。它們都來自於大豆。

  進口大豆相當於進口土地,這是不少農業專家的共識。中國耕地面積18億畝,目前只能保證糧食安全。有專家計算,如果把我國現在需要消耗的油脂、飼料折算成大豆在國內種植的話,大約需要7.4億畝耕地,這在國內耕地面積緊張的情況下顯然無法實現。

  依照國際趨勢,我國人均油脂、肉蛋等消費必然增加,這些增加部分依靠國內土地耕種已不可能,大豆的進口將長期存在。

育種是關鍵

  “國産大豆競爭力不及進口大豆,品種差是第一因素。”季衛國談及我國大豆産業的沒落,目標直指育種。季衛國是北京金色農華種業科技公司的總裁助理,金色農華是上市公司大北農育種的重要機構。

  我國大豆進口激增源於加入WTO,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第143個WTO成員國,中國在農産品貿易領域做出諸多讓步。大豆被作為第一種推向國際市場的農作物,取消進口配額制度,關稅確定在3%。國産大豆自此節節敗退。

  在季衛國看來,國産大豆失利的根源是種子。大北農是我國極個別從事大豆育種研究的企業,大多數企業之所以放棄大豆種子市場,首要原因是市場太小。2013年,我國進口大豆達到創紀錄的6340萬噸,國産大豆的種植面積持續減少,目前僅有3000多萬畝。這相對於動輒過億畝的其他大田作物來講,潛在收益不足。加之大豆在我國不屬於糧食作物,相應的種糧補貼、優惠政策較少,連片種植的基地較少,地方政府推廣的積極性也因此大受影響。

  推廣大豆良種還有一個障礙,那就是農民的耕種習慣。季衛國介紹,目前國産大豆都是農民自留的常規品種,而這種種子沒有版權。如果企業希望進入這一領域,將面臨改變農民種植習慣的問題,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誰也説不清。

  在種子研發上,由於我國執行比較謹慎的“轉基因”政策,大豆推出生物新品種的可能性一再降低。目前,我國可以進口轉基因大豆,但卻不能夠種植轉基因大豆,這種“許吃不許種”的現狀加劇了我國大豆種業的發展滯後。

如何突圍

  “國産大豆的出路在於高端需求。”中國大豆産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登高認為,與其跟進口大豆比産量,不如比“出生”、比高端。雖然目前國際上對於轉基因大豆的安全性並無定論,但作為普通消費者,更願意為非轉基因食品掏高價,在美國,普通大豆比轉基因大豆價格高出30%-50%。“如果高端市場能夠使用國産大豆的話,國産大豆還不夠用,現在國內加工大豆已經到了900多萬噸了,出口大豆也有幾百萬噸,加起來1200多萬噸,而産量只有1200多萬噸,馬上就要變成短缺的狀態。”

  資料表明,中國大豆蛋白含量最高可達40%以上,大豆蛋白受到歐美市場歡迎,在國際食品及大豆製品市場已經佔到50%的市場份額。在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困難重重之際,國産大豆蛋白加工企業發展卻方興未艾。

  劉登高認為,振興大豆産業需要組合拳。首先必須保證國産大豆的種植面積,要在全國建立10萬畝以上播種面積的大豆生産基地縣。其次,在保護方面要借鑒糧食作物的政策,給予適當補貼,調動地方政府和豆農的積極性。同時,對於短期內的大量進口對我國大豆産業造成的實質傷害,要充分利用WTO原則,適時啟動反傾銷調查。

  季衛國的觀點,則更傾向於走出去開拓市場,“我們一直沒有放棄大豆育種,目的並不僅限于國內,更大的市場在國外,尤其是南美。”南美水肥、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植大豆,而現在這個市場多為美國佔據。

  農業的開放引進是大勢所趨,只有開放才能使國人享受世界最先進的科研成果,閉關鎖國式的狹隘保護最終受損的是中國老百姓。大豆産業振興只有多策並舉,方能實現多贏。

大豆進口再創紀錄 對外依存度超80%

  資料顯示,2008年10月20日,中國開始了第一批國産大豆收儲工作,希望以此來保護國內農民利益。然而,收儲政策抬高了大豆價格,使國內大豆價格大幅高於進口大豆。在增加利潤的目的下,國內大部分的大豆壓榨企業大量依賴進口大豆。

  海關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2013年大豆進口量為6340萬噸,同比增長10%,大豆進口量創歷史新高,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頭號大豆購買國。截至2013年年底,進口大豆已佔國內供給總量的80%以上,進口量連續三年創歷史新高。儘管如此,多數業內人士預計,2014年我國大豆的進口量將進一步增長至6500萬噸左右。

  數據顯示,2013年12月進口大豆740萬噸,較上年同期增8.6%,為月度最高進口量,而2013年前11個月進口量還只有5600萬噸。2011年,我國大豆進口量5263萬噸,2012年為5750萬噸,進口實現跨越式增長。在中央強調糧食安全自主的背景下,大豆進口量飆升直接衝擊國內大豆産業,也導致糧食自給率的直線下滑。從産業鏈上遊的種植層面來看,進口規模連續多年激增,嚴重影響了我國大豆産業的生存。

  此外,受制于國産大豆成本較高因素的影響,市場需求量逐漸下降,國內大豆産業已經喪失價格主導權,導致中國大豆産業直接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詳細]

媒眼

中國大豆産業發展面臨三項抉擇


    據調查,2009年主産區黑龍江省大豆産量為591.5萬噸,剔除大豆臨時收儲後最終進入市場流通部分,食品消費達到325萬噸,食品加工70萬噸,佔其産量的66.8%,榨油消費僅為130萬噸(全部為本地榨油),佔21.9%。國産大豆消費用途的變化與調整,進一步證明了國産大豆與進口大豆的各自競爭優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強調,通過國産大豆在榨油領域和食品領域的競爭形勢、比較優勢、市場空間等分析與比較,我國大豆産業發展思路需要進一步加以明確、總體定位應該進行適當調整:第一,必須始終堅持發展非轉基因大豆生産;第二,適時退出榨油市場,全面進軍食品加工領域;第三,由發展高油大豆加快向高蛋白大豆,或是高蛋白、高油的“雙高”大豆轉變。

——糧油市場報

大豆價格仍要看美豆“臉色”


    國産大豆與進口大豆的此消彼長,無疑將使進口大豆得到更大的市場份額,加上國産大豆生産成本高、出油率低,國産豆和進口豆相比,幾乎沒有什麼優勢可比,因此,國內大豆及豆類製品價格走勢更多的時間將和國際豆價走勢密切相聯。

  目前,國儲豆的競價銷售活動仍在進行,但大部分競價銷售的結果是全部流拍,政策無法對國內豆價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豆價及其製品價格仍要看美豆的走勢。

——世華財訊

國産大豆雄起還需勤練內功


    首先,國內大豆種植面積不斷萎縮。由於長期遭進口轉基因大豆的衝擊,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在不斷萎縮。數據顯示,2010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在6300萬畝左右,較前一年下降400萬畝。

  其次,國産大豆的質量標準尚未整齊劃一。國産大豆有高油、高蛋白,以及雙高等不同品種。但由於小農經濟的存在,國産大豆還處在混種、混收的階段,無法做到細分市場。

  再次,物流瓶頸制約了國産大豆的發展。由於鐵路運輸不暢,黑龍江的國産大豆出省只能靠公路運輸。隨著油價等成本的上升,黑龍江大豆運往大連市和北京市,每噸的成本需要增加120元,運往山東省則會更高。

  最後,國産大豆市場化體系尚未健全。國産大豆正面臨這樣一個尷尬:價格低時,豆農惜售,壓榨企業收不到;價格高時,豆農願賣,壓榨企業則因虧損停産。所以,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市場價格體系對國産大豆來説是極其重要的。

——中國産經新聞報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