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

往期查看

十年育種 一根玉米棒可盜之

  2013年,我國糧食總産量達到6億噸,實現十連增。糧食增産中科技的貢獻率為53.5%,其中良種的貢獻率達到43%。但是,伴隨著我國種業開放,良種知識産權的保護卻遇到極大困難。[詳細]

最新報道

農業部長:糧食安全基礎不穩 不能輕言糧食過關

  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確保糧食安全任務依然艱巨,什麼時候都不能輕言糧食過關了。糧食生産氣可鼓而不可泄,“十連增”後必須防止出現滑坡。[詳細]

記者觀察

少而不強

  “與發達國家比,我國種業處於嬰兒期。” 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産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敏對我國種業現狀的評價。宋敏是西南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學和日本九州大學農資學雙料博士,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復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知識産權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種業知識産權聯盟秘書長。

  嬰兒期之説,首先是時間概念。我國于2000年正式放開種子經營,迄今14年。國際知名的美國孟山都公司誕生於1901年,迄今已逾百年。

  事實上,年份只是看得見的差距,看不見的差距更驚人,最為突出的就是知識産權數量。

  據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的數據,2009年末,我國有效品種權2762件,佔UPOV總數的3.18%,只相當於美國的15.41%;甚至遠遠落後於荷蘭,不到荷蘭總數的六成。我國種業企業專利數量同樣很低,截至2010年,我國種業企業申請專利數292件,其中發明專利75件。而同期美國孟山都公司在全球授權專利30831件,美國先鋒國際專利8348件,瑞士先正達國際專利17479件。宋敏介紹,我國種業公司沒有自主知識産權者不在少數。

  在為數不多的種業知識産權中,質量不高問題也很突出。

  上市公司神農大豐以經營雜交水稻為主業,其收入佔比高達九成;與之相似的還有隆平高科、荃銀高科,雜交稻是主要利潤來源。另外兩家上市種業公司登海種業、輝煌種業,都是以玉米為主打。他們基本代表了我國種業企業的特徵,即品種權申請主要集中在玉米、水稻、小麥、棉花等大田農作物,作為收益更高的花卉、蔬菜、水果及其他經濟作物研發者寥寥。並且,已申請品種大多是老産品的“修修補補”,缺乏革命性創新。

  “關於種業競爭力,國際通常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表示,這個指標根據貿易進出口額得出。如果此指數低於0.8,説明優勢很低,我國僅在0.2到0.3左右。”農科院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的王磊博士介紹。

“一女多嫁”

  “我更願意賣外國公司的種子。”胡國強(化名)在山東經營種子有近十年了,雖然説國産新種子越來越多,但是他覺得反而不如以前好做,跟國産品牌“相處太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女多嫁”。

  種子培育一般需要10年時間,新品種在我國尤其顯得珍貴。面對巨大投入,任何一家企業都希望獲取合理回報,唯一途徑就是授權,恰恰有人就在上邊做手腳。

  宋敏介紹,有人把培育的新品種稍加變化,一個品種就“變成”了4個甚至5個品種,這樣就通過更多的授權。其實,在專家看來,這4個或5個所謂的新品種,都只能算做一個,因為它們的遺傳特徵都是相同的。

  相比有些“新品種”的“聰明”營銷,國外大公司就顯得厚道多了。胡國強在這麼多年的經營中,還從來沒有發現一起“一女多嫁”的情況。偽新品會給經銷商帶來很大的衝擊。“因為每個地區種子銷量有一個固定的總量,我們大多據此決定購進多少新品種。如果突然出現另一家相同的品種競爭,一是利潤沒有辦法保證,二是市場被擠壓,原有購種量多出來的肯定賣不出,我們經銷商損失會很大。”國外大品牌的銷售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信息透明,“一個地區種子銷量多少可以查到,基本不會出現種子積壓。”

  “一女多嫁”看似聰明,其實制種企業往往反受其害。王磊博士介紹,由於我國種業知識産權保護尚不嚴密,盜版現象時有發生,大範圍多處授權加劇了假冒的擴散,降低了品牌信譽度,算總賬得不償失。

研發積極性不高

  市場放開後,我國種業市場規模攀升很快,2000年只有250億元,2013年已經超過1000億元,擴張了4倍,但是我國自有知識産權依舊偏低。除了育種超長的時間週期外,積極性不高不容忽視。

  我國種子研發有兩個途徑,科研院所和企業,目前來看,研發投入與積極性與國際大公司有相當差距。

  科研院所是我國種子研發主力,種業企業品種和專利申請量僅相當於科研機構一半。在種業研發上,我國長期採用公益性原則,通過各種科研項目無償下撥資金,但是對於科研成果,尤其是具體産品,缺乏細緻的量化考評指標。

  宋敏介紹,一方面科研院所對於科研成果不易量化,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對於真正重大成果難以實施有效激勵。“因為是國家撥款,研發被認為是職務行為,成果往往歸於單位,這對於付出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心血的科研人員來説難以接受,育種專家會認為付出與回報不匹配,積極性不高就不難理解了。”

  科研院所積極性不高導致科研成果很難産業化。科研院所的考核多以論文形式,只要培育品種某一個方面達標即為成功。但是某一項突出並不意味著可以推廣,因為現實是,農民需要的是綜合性能好的。“比如産量突破算成果,抗性突出也算成果。但是如果只高産不抗蟲害、不抗倒伏,這個種子是賣不出去的。”這是科研機構缺乏積極性的另一個後果,就是成果紙上談兵,離産業化十萬八千里。

  種業企業又如何呢?敦煌種業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吉祥一號”是敦煌種業主營玉米品種。2011年“吉祥一號”合法育種2萬畝,但實際制種有30多萬畝,非法育種到達合法育種的15倍!時至今日,“吉祥一號”依然被大量套牌。受此影響,敦煌種業2012年巨虧1.29億元,2013年上半年虧損7550萬元。“想要盜取一個新品種,一個玉米棒子的數量都不用。”王磊説。

  “鄭單958是我國培育的優秀玉米品種,種子銷量約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但是這一半的銷量中,大約有一半是沒有經過授權的盜版。”宋敏介紹。千辛萬苦培育的種子被盜,誰還會耗鉅資研發新品?

  糧食安全不僅靠18億畝耕地紅線,同樣需要倚重的還有種子産業。育種是一個長週期、高耗資的系統工作,如果不能獲取合理回報,就不會有人扎紮實實去做。

2014年糧食價格或進入上升通道

  2013年物價調控重擔已卸下,但2014年物價上升壓力緊隨而至。專家預計,2014年CPI同比漲幅相比2013年略有擴大。

  “2013年物價已經進入新一輪週期性上升階段的初期,2014年將是物價上行階段的第二年。”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説。

  對於上漲的主要原因,連平認為,一是經濟增速維持回升態勢,需求擴張對物價産生上拉作用;二是水電氣等資源品的階梯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將進一步推進;三是農民工市民化的較高經濟成本、居民實際收入的提高需求以及人口紅利減弱等因素將使得勞動力成本繼續上升,進而通過成本端加價傳導至最終消費價格、或直接推高服務價格;最後,土地價格的反彈可能持續,房地産價格上漲預期仍存,租房、裝修等居住類價格有一定上升壓力。

  據中國銀行近期發佈的《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分析,2014年翹尾因素將有所增大;食品價格持續上漲,豬肉價格很可能加快上漲,生産成本上升、市場需求增大,對蔬菜、肉類和糧食等價格帶來上漲壓力;公共事業産品價格面臨上調壓力,隨著公共事業市場化改革的推進,水、電、煤、氣等價格上調可能性較大。[本網綜合]

我國多舉措促進現代種業發展

我國將打造三大國家級糧食作物種子生産基地


    根據《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我國在農作物種子生産佈局上規劃建設三個國家級主要糧食作物種子生産基地,分別是西北雜交玉米種子生産基地、西南雜交水稻種子生産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

  除三大國家級基地外,還將根據不同區域生態特點,在糧食生産核心區建設100個區域級種子生産基地,在種子生産面積在1萬畝以上的制種大縣建設縣(場)級種子生産基地。

  《規劃》同時明確,配套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形成相對集中穩定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種子生産基地。增加種子儲備財政補貼,調動企業承擔國家種子儲備的積極性。在現有農業保險中,增加制種風險較高的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等種子生産保險。

中國規劃現代種業發展 提發展時間表和量化指標


    根據規劃,中國的種業發展將在2015年和2020年實現“兩步走”:到2015年,基本實現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種子企業“脫鉤”;初步建成國家級主要糧食作物種子生産基地;前50強種子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達到40%以上。到2020年,則要建立以産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産學研相結合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

  規劃還為未來7年中國的種業發展提出了量化目標,具體包括: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由目前的96%提高到97%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産中的貢獻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商品化供種率由目前的65%提高到80%以上;前50強企業的市場佔有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以上。

媒眼

資本粗放圈地 “非糧化”隱患凸顯


    一些不願意透露身份的基層農業幹部坦言,這幾年雖然國家糧食連續創造了“九連增”的奇跡,但必須看到,同時全國生産凈調出的省份在不斷減少,我國糧食進口量已經連續三年增加,並且從過去的一兩個品種到去年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首次全部出現進口的狀況,這些苗頭信號都值得警惕。

  一些基層幹部甚至坦言,過去為少繳農業稅,地方上報的耕地面積要少於實際耕地面積,這些“黑地”成了近年來確保糧食增産和彌補建設用地需求的重要調劑手段,而今隨著這部分存量的消耗,土地已經進入警戒線。

  國土部農地管制處處長孫魯平表示,如果“佔優補劣”問題一直存在,以全國每年佔用耕地300多萬畝測算,如果因地力撂荒僅1個百分點,就有1800萬畝。再加上資本圈地帶來的“非糧化”隱患,真正種糧的地還有多少不容樂觀。

——經濟參考報

沒有糧農的利益 就沒有糧食的安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全國糧食産量實現“十連增”的背景下,中央著重提出糧食安全意義深遠。只有多舉措保護糧農利益,千方百計調動糧農生産積極性,才能確保這一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在我國今年糧食産量首次突破60000萬噸的亮麗成績單下,一些明患和隱憂不容忽視:當前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加大,糧食供求的緊平衡狀態還將持續;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和城鎮人口的增加,在“十連增”之後,我國糧食繼續增産的難度較大;保障糧食安全與糧農增收致富的矛盾突出……

  中央將“確保産能”作為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之一,而産能的提高需要依託糧食經濟競爭能力的提高。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制約了土地産能的發揮,糧農收入增長幅度不大。因此,要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保護糧農利益。

——新華網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