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日獲悉,以城市群為軸心的城鎮化發展路線已明晰,城市群目標定位基本明確。專家建議,城市群建設可從三個層次推進:一是已基本建成的11個城市群,二是正在建設的14個城市群,三是7個潛在城市群。預計到2030年,32個城市群將建設成熟。[詳細]
在剛剛結束的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以城市群為軸心的城鎮化路線清晰起來,顯然,特大城市、大城市不再是未來中國城鎮化人口轉移方向,依託現有區域城市發展基礎,以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的次區域城市群將成為重要載體。
城市群對於我國並不陌生。城市群理論創始人法國地理經濟學家戈特曼在1976年定義了世界六大城市群,其中第六位就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由龍頭上海以及區域城市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京、南通、鎮江、杭州、嘉興、寧波、紹興、舟山、湖州等組成,面積1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570萬。戈特曼的標準是:人口規模在2500萬人以上,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50人。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城市群形成明顯加快,已有11個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經濟最為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以及山東半島、遼寧半島、長江中游、中原、成渝、關中、海峽西岸、海峽東岸。
城市群的形成,無疑加快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以我國三大區域經濟龍頭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為例,珠三角佔國土面積0.3%,佔全國人口3%,全國GDP佔比9.3%;長三角佔國土面積2%,佔全國人口6%,GDP佔比接近20%;京津冀佔國土面積2.27%,佔全國人口近6%,佔全國GDP10%。三大城市群以不到全國1/3的人口,不到全國1/10的國土面積,生産出40%的GDP,城市群的強大功能可見一斑。
但是城市群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漸顯現:水資源短缺、空氣污染、交通不暢、房價畸高,其中龍頭的中心城市無不面臨各種資源緊張和社會治理的壓力,亟待分散人口持續流入、增強次中心城市群的吸引力。
有利條件是,我國已有14個城市群初具雛形,他們是: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蘭州城市群、烏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銀川城市群、拉薩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莊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南寧城市群。
顯然,這14個已具雛形的城市群皆以省、市、自治區的行政區劃為界,相對於我國遼闊的疆域以及省級行政區相當巨大的縱深來講,這種以省為界的區隔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專家認為,7個“跨界”的潛在城市群,以及遠離省會城市的區域核心將是我國城市群戰略的重要補充,他們包括:豫皖城市群、冀魯豫城市群、鄂豫城市群、徐州城市群、浙東城市群、汕頭城市群、瓊海城市群。
城市群可以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區域經濟降低成本,碰撞出新的前沿科技、經濟模式、商業業態,實現合作、共贏,城市群建設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其經濟、社會價值愈加凸顯。
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由北向南,構成一個帶狀城市群。面積6萬平方公里,佔美國面積的1.5%;人口4500萬,佔美國總人口的20%,是美國經濟的核心地帶。核心城市紐約有聯合國5個主要機構,享有“銀行之都”的稱號,紐約曼哈頓的華爾街則是世界金融的“心臟”。城市群的次中心費城重化工業發達,為美國東海岸主要的煉油中心和鋼鐵、造船基地,近海航運發達。城市群中的另一個重要成員波士頓是文化名城,擁有全球聞名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是僅次矽谷的全美微電子技術中心。這個城市群的另一個明星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同樣為世界矚目。
這個成熟的美國城市群,其成員功能各異,互相補充,差異化發展,成為美國經濟、社會的引擎。
國土狹窄、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群發展在亞洲最成熟。
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佔日本總人口的61%,工業企業和就業人數的2/3群居於此,工業産值佔日本全國的80%。其龍頭東京是綜合中心,30%以上的銀行總部、50%以上的大公司總部設在東京,商業佔日本的30%,著名高校雲集。次中心大阪地區包括大阪、神戶和京都,港口運輸、文化、商業經濟、輕重工業十分發達。
東京中心城市群在加強特色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強調地域職能分工與合作,成為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石。
但是擔心隨之而來,巨型城市群是否帶來現代城市病,比如擁堵。
佔美國GDP超過21%的大洛杉磯城市群,交通會堵成什麼樣?真實的答案是,城市群的核心洛杉磯,絕大部分地方更像一個鄉村,交通暢通無阻。
洛杉磯是個巨無霸,有一千多萬人口,但你走到哪,都有鄉村的感覺。由於建在地震帶上,洛杉磯的建築摩天大樓極少,多為二三層樓房。洛杉磯有幾十條高速公路縱橫穿過城市,一般速度可達驚人的100公里/小時以上,“一個小時到達”在洛杉磯成為現實。高峰時段高速路擁堵,但在非高速路上,由於道路網密集,基本無堵車之虞。
伴隨著交通便捷、信息通暢,尤其是網絡日漸發達,人才、資金、信息等各種發展要素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單向轉移的“虹吸效應”趨勢漸漸顯露。錯位發展,保持特定領域的特殊競爭力,將成為城市群中相對弱勢一方的重要課題。
“虹吸效應”就曾發生在北京。早在2006年,中國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聯合發佈《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一個重要研究成果是,北京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導致河北、天津人才、資源逐漸向北京集中。造成周邊地區旅遊發展等相對遲緩,甚至在河北省形成了272.6萬貧困人口的“環京津貧困帶”,被專家稱為“大樹底下不長草”。
城市群的興起,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我國城鎮化進程因此將大大提速。隨著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的加快,城市間交流與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會不斷加深。
據統計,我國目前已經形成的城市群大體有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海峽西岸、山東半島、遼寧半島、長江中游、中原、成渝、關中、海峽東岸,這11大城市群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超過1/3,創造了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GDP。
近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描繪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藍圖。會議對城鎮化總體佈局做了安排,提出了“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對此,相關學者分析認為,建設城市群、提高城市群人口密度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與此相對應,隨著特大城市人口環境等壓力增大,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落戶政策或將進一步收緊。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還提出,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詳細]
未來新崛起城市群中心城市,將會成為城鎮化軌交時代發展最快城市。未來,人口將進入沉澱期,一方面有能力、有意願的常住人口會逐漸融入居住地,而東部地區將繼續吸納人口,如無錫、常州等還會吸納具備一定資産、一定技能的人口,目前東部地區城市群中星羅棋佈的小城市,土地使用效率進一步提升,依據目前儲量加上樓盤存量等,可以繼續吸引1000萬以上人口。一線城市吸引力不變,但一線城市不可能容納更多人口,周邊小城市則會成為人口、資金容器。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明年必須開好頭、起好步。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出臺戶籍、土地、資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推出促進中小城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發展的支持政策。提高東部地區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一體化水平,推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內主要城市之間的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與交通幹線、交通樞紐城市的連接。
中國城鎮化路徑選擇,一定要摒棄烏托邦的幻想,搞什麼小城鎮,而應圍繞大城市中心城市打造城市群,形成10個全國性的,20個區域性的真正的城市群,使得這些城市群可以容納65%以上的人口,70%的GDP規模。人為發展小城市只會造成土地浪費,人為控制大城市也很愚蠢,只有城市群才有緩解大城市壓力的功能。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口、環境壓力無法控制,只能疏散。日本圍繞大城市形成城市群後,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不僅沒有劇增,而是保持了基本穩定,甚至大城市中心的人口還有減少,關鍵是周圍的城市承接了人口和産業,和特大城市形成了真正的“城市一體化”。上海周邊的長三角基本已經形成了這種格局。
城市群作為國土開發空間下的主體形態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帶來了深刻影響。但我國除了“珠三角”和“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較為成熟外,其他區域城市群更多體現在概念上,發展尚不理想,所謂的城市群更像是一群城市。加強城市間空間和經濟聯絡,才有可能實現區域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根據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産業體系,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産業承接能力。這意味著,作為城鎮化的主力軍,三四線城市可能成為未來房地産市場佈局的重點。不過,此次城鎮化會議意味著未來大城市發展將受到嚴格控制。會議指出,城鎮建設用地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不能再無節制擴大建設用地;根據區域自然條件,科學設置開發強度,儘快把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開發邊界劃定。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要講究順勢而為,就是不要搞刻意勉強的作為,是要水到渠成地推進城鎮化。這也就意味著,中央政府不鼓勵地方政府刻意地把城鎮化率作為一項考核指標。新型城鎮化會議對新型城鎮化基本定了格調,但未來還需要進一步落實。新型城鎮化就是要“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為支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推進公平公正的制度改革為保證”。
我國城市群綜合交通發展受行政區劃和行業管理體制的分割影響,規劃建設、投資融資、運營管理等協調難度大。因此,系統研究、超前謀劃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佈局和建設問題非常必要。建設城市群內部以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為骨幹,以普通公路為基礎,有效銜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多層次、快速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需要。
我們現在中心城市市長是個蛋黃,中心城市周圍的一些是蛋白,我們中心城市沒有把中心城市的服務效應、溢出效應給周邊,比如説廊坊,不像美國紐約的大城市圈,是因為我們思想在作怪。我們做蛋黃的市長不願意把溢出效應給外面,我們做蛋白的市長也不甘當蛋白,要當蛋黃。想要在城市群建設中得到發揮,一定要把城市唯GDP的觀念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