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162

往期查看

“三馬”做保險

傳統保險營銷體系正遭遇越來越多的詬病,互聯網金融浪潮下,傳統觀念正被解構,互聯網保險銷售是否將迎來一個爆發期?

  日前,阿裏巴巴的馬雲、中國平安的馬明哲、騰訊的馬化騰聯手設立的眾安在線財産保險公司正式成立,被業界稱為“全球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三馬賣保險”一時成為互聯網金融的熱門話題。但網上投保往往缺少與保險公司的充分溝通或者欠缺書面證據等,可能為以後的理賠帶來一定的困難。那麼,網絡投保的模糊地界究竟在哪兒?投保人又應如何規避風險,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詳細]

最新報道

馬雲馬化騰瞄準經濟轉型節奏

    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和騰訊CEO馬化騰用一堂生動的案例教學教會小夥伴們什麼叫“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雙方已經刺刀見紅的時候,馬雲、馬化騰和馬明哲現身眾安在線財險有限公司的掛牌儀式上,這家號稱中國第一互聯網保險公司從醞釀到掛牌籌備了一年之久,阿裏巴巴佔有19%的最大股份,平安保險和騰訊各佔15%的股份。[詳細]

記者觀察

大數據的生意

  保險“觸網”非一時之興,早在數年前,網銷便成為保險公司的新興渠道之一。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一些保險公司對內設立互聯網事業部或電子商務部,對外打造O2O平臺或與第三方合作成立電子商務平臺。數據顯示,過去三年,來自網絡渠道的保費保持了100%以上的增速,不過在總保費中的佔比仍不到1%。有專家預計,10年後來自電子商務的個人財險業務份額將佔50%。

  雖然前景令人興奮,但從目前的業態來看,保險業對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路徑還主要停留在渠道上。很多從業人士表示,互聯網保險的運營模式尚未完全理順,還沒有找到較成熟的運作模式,與既有渠道亦存在相互競爭的關係,在産品設計、客服和理賠等方面,還沒有真正地順應互聯網消費群體的特性。在互聯網人士看來,如果能從一種社會現象挖掘出其背後的數據結構,運用想象力和邏輯思維,將數據結構整合成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便可以創造出新的商業機會。

  2012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熱度直線上升,傳統金融業的遊戲規則和經營模式面臨挑戰。與傳統保險業不同,“三馬”聯手成立的眾安保險的“另類”之處在於,不作為網絡渠道銷售傳統的財險産品特別是能迅速形成規模的車險,而是成為一家“互聯網數據公司”。

  “三馬”的設想是以眾安保險作為平臺,將流量、社交和交易數據轉化成金融數據。無論是佔領渠道,還是佔領終端,金融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獲得數據,這是其核心資産,亦是相互爭奪的命脈。

  互聯網金融相對於傳統金融的優勢之一是互動性,而這種互動性來自線下線上的無縫對接。有金融專家認為,互聯網保險的核心競爭力除了市場營銷能力和客戶體驗,還來自安全性和線下的配合。“與傳統行業連接,超級複雜,互聯網只是提供一個橋梁和工具的作用。真正實現金融的功能,需要與包括平安在內的金融公司合作。”馬化騰説。

監管者“摸著石頭過河”

  針對保險公司互聯網銷售業務的規定,保監會在2011年就發佈了《保險代理、經紀公司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除明確網銷保險備案制外,還明確個人及兼業代理公司不得在網上銷售保險産品。涉及互聯網保險監管的文件還有去年發佈的《關於提示互聯網保險業務風險的公告》以及今年9月發佈的《關於專業網絡保險公司開業驗收有關問題的通知》等。

  對於像在保監會備案的眾安保險來説,同樣涉及如何監管的問題。現行監管原則是屬地監管,即眾安保險歸屬上海保監局監管。由此帶來一個難題:發生在異地的理賠糾紛,由誰對其進行監管?互聯網金融的跨界特性決定了監管需要一套新的理念和方式,其監管體系需要涵蓋互聯網金融服務標準、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以及機構身份認證標準等內容。

  “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成什麼樣,沒有人能夠預測。國內對於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監管制度都還沒有成文,我們對互聯網保險的監管,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一位保監會的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如何預防風險

  可以預見,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入駐網絡市場,拓展線上投保渠道。可是網購保險還不夠規範,消費者一不小心就容易遭遇陷阱。與傳統購買保險方式相比,網購保險的門檻低、手續簡便、費用便宜,網購保險正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陽光保險等保險公司均已進駐網絡市場,且出售的險種類型繁多,包括意外險、旅行險、健康險、少兒險、財産險等多個保險産品。不少財險公司針對車險這一業務,正從電話回訪走向網絡查詢,以提高服務質量和用戶粘性。

  針對網購保險,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購買時應注意防範風險。首先,網上投保時要慎重選擇購買渠道,優先選擇大品牌大公司的保險産品。其次,在網上購買保險産品時,不能只關注價格,更需注意産品的投保規則、産品介紹、免責等具體內容,在投保前全面了解産品和投保流程,如有異議,可以詳細諮詢在線客服,或直接撥打保險公司的電話諮詢。

  專家提醒:購買保險涉及日後索賠的問題,投保信息要如實填寫,否則發生險情難以獲得應有的保險賠付。消費者要妥善保護賬戶安全信息,最好在個人電腦上進行操作,防止個人信息的洩露而造成財産和名譽上的損失。此外,可通過電子保單的保單號在保險公司官方網站進行驗證,確保購買的保險真實有效。 

  與成熟的“實物網購”不同,網絡投保是買賣雙方的直接交易,沒有第三方的制約,購買的産品是“承諾”,而且這個“承諾”的兌現會受很多條件限制,因此保險公司的告知責任就顯得非常重要。

  對於互聯網消費群體來説,複雜的金融産品不適合其口味,因為選擇標準無法視覺化。對於保險公司來説,線上和線下實現良好對接的一個考量指標是客戶轉化率。從目前來看,通過第三方支付進行的保險網銷客戶轉化率約為1%-2%,傳統電話直銷的客戶轉化率則僅有0.4‰至0.5‰。 有“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瑪麗·米克在《2013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中稱,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商業化快速發展,許多“空白領域”將被重新想象。有人暢想,未來的線上線下互動可能會出現C2B模式,由消費者創意一個保險産品理念,其他消費者預訂,由保險公司競價出單。

關於“互聯網保險”
  • 保險“觸網”並非一時之興

  互聯網保險是新興的一種以計算機互聯網為媒介的保險營銷模式,有別於傳統的保險代理人營銷模式。網絡保險是指保險公司或新型第三方保險網以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技術為工具來支持保險銷售的經營管理活動的經濟行為。

  2000年8月,國內兩家知名保險公司太保和平安幾乎同時開通了自己的全國性網站。太保的網站成為我國保險業界第一個貫通全國、聯接全球的保險網絡系統。平安保險開通的全國性網站PA18,以網上開展保險、證券、銀行、個人理財等業務被稱為“品種齊全的金融超市”。同年9月,泰康人壽保險公司也在北京宣佈:泰康在線開通,在該網上可以實現從保單設計、投保、核保、交費到後續服務全過程的網絡化。

  2012年保監會正式發佈17條《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規定》,互聯網保險有了一個官方的定義。

  2012年,“三馬(馬雲、馬化騰、馬明哲)”籌建的專業網絡財險公司——眾安在線獲准成立。2013年年中,保監會主席項俊波發聲:“互聯網對保險業經營模式會産生比較大的影響,信用數據化和數據資産化要引起行業足夠重視。”

  據艾瑞諮詢預計,2016年中國保險電子商務市場在線保費收入規模將達到590.5億,滲透率將達到2.6%,互聯網保險銷售正在迎來爆發期。[本網綜合]

聚焦國外互聯網保險

網絡保險最早出現在美國

  美國國民第一證券銀行首創通過因特網銷售保險單。1997年初,81%的美國保險公司至少有一個網址。同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網絡保險服務公司INSWEB用戶數是66萬,1999年增加到了300萬。Forrester調查顯示,1997年,美國家庭購買的汽車、住宅、人壽保險金額是3.91億美元;1999年大約有70萬戶美國家庭在網上購買了價值5億美元的汽車保險;2003年,美國家庭購買的汽車、住宅、定期人壽保險金額達到41億美元;2004年,美國家庭購買的汽車保險金額達到118億美元,還有300戶的美國家庭購買價值12億美元的家庭保險。目前,美國部分險種網上交易額已經佔到30-50%。

意大利創立網絡保險服務系統

  1997年,意大利KAS保險公司用微軟技術建立了一套造價為110萬美元的網絡保險服務系統,並在網絡上提供最新報價。該公司月售保單從當初的170套快速上升到了1700套。英國于1999年建立的“屏幕交易”網站提供了7家本國保險商的汽車和旅遊保險産品,用戶數量每個月以70%的速度遞增。

日本首開網上申請及結算的車險

  1999年6月,日本的American Family保險公司開始提供可以在網上申請及結算的汽車保險。同年9月底開始推出電話及因特網銷售汽車保險業務的日本索尼損害保險公司,到2000年6月19日通過因特網簽訂的合同數累計已突破1萬件。日本朝日生命保險公司于2000年 4月7日宣佈,該保險公司決定與第一勸業銀行、伊藤忠商事等共同出資設立網絡公司,專門從事保險銷售活動,並於2001年1月開始正式營業。目前,日本車險業務電子商務渠道的佔比已達到41%。

媒體觀察

互聯網保險漸成趨勢

  目前國內保險行業至少已有16家財險公司、23家壽險公司開設了通過互聯網銷售保險産品的業務,包括國壽、平安、太保、人保、陽光等在內的保險集團開設了保險超市、在線商城等網上銷售專屬平臺。在保險産品傳統銷售方式備受信任度困擾的背景下,網絡銷售方式,無疑使互聯網保險的客戶體驗得以提升。因此,隨著保險消費習慣的逐漸成熟,線上保險必定越來越被用戶所認可與接受。

—中國商報

保險業:創新無止境

  11月6日掛牌的眾安保險,因馬雲、馬化騰和馬明哲的“三馬”攜手而引人注目,不設分支機構、全程網絡銷售的銷售模式,被保險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是對保險業傳統經營模式的顛覆。而無論怎樣的商業模式創新、産品創新,一定是基於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是消費者還沒有意識到的需求。正如喬布斯所言,“在汽車發明之前,你去問顧客,答案一定是‘想要一匹更快的馬’”。

—中國保險報

保險收益不一定“保險”

  賣得最火的保險理財産品的高收益是否真有保障?對此,“雙十一”之前網上就已經議論紛紛。細看條款可以發現,收益最高的生命人壽的e理財萬能保險收益率,由預期收益率和集分寶贈送共同組成,除去集分寶1.8%的收益率,生命人壽e理財原本預期收益為5.32%。像生命人壽這樣的收益疊加現象不是個例,許多産品都採用相似的方式宣傳。此外,這些高收益産品打出的收益率只是一個預期,不能説明未來的實際收益,真正能保底的收益只有2.5%,在沒有到達約定期限時預約取回的話,投資者要付出比例不等的手續費。

—新聞晨報

高收益模式難持續

  目前互聯網保險的發展現狀是創新先於監管,對網銷保險的各種促銷手段還沒有具體的監管措施。一旦險企挪用其他費用兌現高收益,行業風險不斷累積,未來監管上有所舉措也不好説。因此,高收益模式或不可持續。

—每日經濟新聞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