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扶持政策的不斷刺激下,國內光伏企業業績大多有所好轉,光伏業正走出陰霾。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近日表示,2014年全國擬新增分佈式光伏發電6GW,2015年分佈式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GW。這進一步明確了未來兩年的分佈式光伏發展目標。[詳細]
今年3月18日,我國最大的光伏太陽能企業無錫尚德走向破産,其債權銀行聯合向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破産重整申請。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農行、中行等在內的9家債權銀行對無錫尚德的本外幣授信餘額折合人民幣已達到71億元。一時間,業界對光伏産業的前景論調幾乎跌入冰點。
對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施救。7月31日,財政部發出《關於分佈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政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對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按電量給予補貼,補貼資金通過電網企業轉付給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單位。10月,國家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佈通知,從2013年10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對納稅人銷售自産的利用太陽能生産的電力産品,實行增值稅即徵即退50%的政策。
而更大的利好來自於歐盟“雙反”轉機。8月7日,歐盟委員會發佈公告,就對華光伏産品反補貼調查做出初裁:不對産自中國的太陽能産品採取臨時性反補貼措施;歐委會將在今年底12月5日一併公佈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的終裁結果。
隨著中歐“雙反”的和解以及國內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光伏産業探底回暖。
在整體環境利好的背景下,光伏企業同時開展了艱難的自救,剝離不良資産就是其中之一。
天威保變10月29日發佈2013年三季報,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8.8億元,同比增加84.08%;但是虧損進一步加大,財報顯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02億元,並且預計本年度虧損。為扭虧,公司擬與大股東保定天威集團有限公司進行資産置換。天威保變置換出的資産皆為處於大幅虧損狀態的新能源資産, 而大股東注入的資産則為輸變電資産。此次置出資産的評估值合計為約10億元,置入資産的評估值合計為約9.3億元,兩部分資産價值相差7000多萬元,由天威集團以現金補足。
另一家光伏企業光電股份同樣用剝離的方式以圖脫困。今年4月份,光電股份將旗下光伏太陽能業務天達公司87.92%股權賣給控股股東,並且獲得了8710萬元的轉讓款。光電股份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對比去年同期,也因此扭虧為盈。
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國內及亞太新興市場需求的逐步增長,目前光伏全行業景氣度雖然已經築底回暖。不過, 由於産業鏈傳導效應存在滯後,這股暖流傳導到最上遊的環節尚需時日。
在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李河君看來,大環境趨好的情勢下,尤其要警惕落後産能借機復蘇。李河君早在2009年就預感到光伏行業的劇變。他介紹,光伏産業新能源行業産能全球每年有30%以上的增長,但是因為我國産能遠遠高於這個速度,最高有200%的增長,導致全國各地太陽能産業園遍地開花,一些落後産能加劇了整個行業的頹勢。太陽能光伏行業高速發展之後對於落後産能的淘汰、結構調整和升級,既是産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國家大力提倡的。太陽能光伏作為一個朝陽産業,只有鍛造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迎來行業的春天。
目前,就整個光伏産業鏈來看,無論是上遊製造業,還是下游電站開發,最突出的矛盾是産能過剩,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行業景氣度提升的進程。根據權威專家提供的數據,今年上半年以來,國內光伏業産能達40GW,實際出貨量僅11.5GW,這意味著結構性産能過剩狀況依然明顯。業內人士稱,行業巨頭恢複元氣,帶動消化産能過程提速,進而帶動過去低價徘徊的各環節價格進入快速上升通道,使得行業中的中小企業也普遍受益,才可稱得上行業的全面回暖。
今年下半年國內光伏行業轉暖的跡象開始出現,業內人士認為,這依然離不開政策支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政策驅動,今年國內多項光伏政策密集出臺,從光伏電價、光伏電站項目等多方面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其中,四季度西部光伏電站搶裝高潮是推動本次光伏板塊走強的主要因素,起因是國家發改委將要實行新的分類上網電價。
另外,分佈式光伏發電今年在國內正式啟動,2014年我國新增分佈式光伏發電6GW,遠超出超出市場預期的4GW;二是行業景氣度提升,隨著行業整合進程深化,産能過剩狀況有所改善。2013年二季度,國內光伏上市公司收入同比增長13.74%,環比增長31.99%,輔材類和光伏産品和電站類公司收入同比和環比改善最為顯著,三季報預告中,光伏類上市公司預喜比例達到50%以上,業內人士預計第四季度這種趨勢仍將持續。[詳情]
此次國家出臺的0.42元/千瓦時的補貼幅度遠超業內預期。國內電價補貼政策被視為整個光伏業扭虧為盈的關鍵。此外,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佈通知,從2013年10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對納稅人銷售自産的利用太陽能生産的電力産品,實行增值稅即徵即退50%的政策也大大刺激了産業的回暖。
此輪光伏行業的驅動力與以往外需為主不同,而是通過國內光伏電站建設解決行業過剩問題,因而此次最受益的也是光伏電站EPC類的公司,按照目前政策的支持力度和行業發展狀況,光伏行業有望迎來一輪建設高潮。不過這仍然沒有解決行業的一些關鍵性問題,比如盈利模式雷同,都是在掙政府補貼的錢,真正實現盈利的光伏電站極少。目前市場資金關注光伏政策對公司業績中短期的影響這個層面,大部分上市公司還無法以成長性去衡量,因而以政策支持週期來判斷光伏行業投資週期的投資策略似乎更適合目前的光伏行業。
美國市場自2006年以來興起,並在最近幾年逐步佔到光伏新裝機市場份額60%以上的創新商業模式是:以電力購買協議(PPA)/租賃為載體的第三方融資模式。
這種模式能夠得到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國家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降低了應用光伏發電的成本,使得在考慮補貼優惠之後,一些市場的投資回收年限已經開始進入機構投資者的接受範圍。
但機構投資者考慮到規模效應和交易成本,直接投資的對象通常是大型公共事業級光伏電站。這些電站所需要的佔地面積通常決定了它們不容易坐落在電力需求集中的人口或工商業密集區。在中國青海省和美國內華達州開發的若干大型光伏電站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大型光伏電站的發展。
通過第三方融資,眾多中小規模的電力用戶通常不需要任何前期投資就可以獲得比電網更便宜的電費,且10到20年的合同期為未來的電費支出創造了確定性。而對於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而言,由開發商和用戶簽訂的PPA相當於一個固定收益産品——PPA合同長達10到20年,電是必須消費的能源,系統本身又有相關的保險,因此幾乎不存在違約風險。
在這種創新商業模式中,太陽能開發商(服務商)是連接用戶、投資者和設備製造商及安裝商的中間環節,起到了核心的平臺性作用。其中,太陽城(Solarcity)公司更是通過開創和推廣這種平臺服務,實現了迅速的發展壯大,並最終於2012年年底在美國納斯達克[微博]證券市場上市。在它的身後,還活躍著包括Sunrun、 Sungevity在內的一大批追隨者。
未來,有理由相信,這種模式在中國的分佈式光伏電力市場上“落地生根”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