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 > 宏觀

20年後,我們住在哪兒

發佈時間: 2013年12月17日 18: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我國以城市群為軸心的城鎮化發展路線。作為國際成熟經驗的城市群發展模式,城市群的建立無疑將改變我國的居民甚至産業的分佈格局,將深刻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

  城市群猜想

  20年後中國人住在哪兒?不再是北上廣深,也不是鄉鎮農村,是一個個的城市群。

  在剛剛結束的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以城市群為軸心的城鎮化路線清晰起來,顯然,特大城市、大城市不再是未來中國城鎮化人口轉移方向,依託現有區域城市發展基礎,以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的次區域城市群將成為重要載體。

  城市群對於我國並不陌生。城市群理論創始人法國地理經濟學家戈特曼在1976年定義了世界六大城市群,其中第六位就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由龍頭上海以及區域城市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京、南通、鎮江、杭州、嘉興、寧波、紹興、舟山、湖州等組成,面積1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570萬。戈特曼的標準是:人口規模在2500萬人以上,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50人。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城市群形成明顯加快,已有11個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經濟最為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以及山東半島、遼寧半島、長江中游、中原、成渝、關中、海峽西岸、海峽東岸。

  城市群的形成,無疑加快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以我國三大區域經濟龍頭的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為例,珠三角佔國土面積0.3%,佔全國人口3%,全國GDP佔比9.3%;長三角佔國土面積2%,佔全國人口6%,GDP佔比接近20%;京津冀佔國土面積2.27%,佔全國人口近6%,佔全國GDP10%。三大城市群以不到全國1/3的人口,不到全國1/10的國土面積,生産出40%的GDP,城市群的強大功能可見一斑。

  但是城市群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漸顯現:水資源短缺、空氣污染、交通不暢、房價畸高,其中龍頭的中心城市無不面臨各種資源緊張和社會治理的壓力,亟待分散人口持續流入、增強次中心城市群的吸引力。

  有利條件是,我國已有14個城市群初具雛形,他們是: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蘭州城市群、烏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銀川城市群、拉薩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莊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南寧城市群。

  顯然,這14個已具雛形的城市群皆以省、市、自治區的行政區劃為界,相對於我國遼闊的疆域以及省級行政區相當巨大的縱深來講,這種以省為界的區隔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專家認為,7個“跨界”的潛在城市群,以及遠離省會城市的區域核心將是我國城市群戰略的重要補充,他們包括:豫皖城市群、冀魯豫城市群、鄂豫城市群、徐州城市群、浙東城市群、汕頭城市群、瓊海城市群。

  “擁擠”而不排擠

  城市群可以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區域經濟降低成本,碰撞出新的前沿科技、經濟模式、商業業態,實現合作、共贏,城市群建設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其經濟、社會價值愈加凸顯。

  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由北向南,構成一個帶狀城市群。面積6萬平方公里,佔美國面積的1.5%;人口4500萬,佔美國總人口的20%,是美國經濟的核心地帶。核心城市紐約有聯合國5個主要機構,享有“銀行之都”的稱號,紐約曼哈頓的華爾街則是世界金融的“心臟”。城市群的次中心費城重化工業發達,為美國東海岸主要的煉油中心和鋼鐵、造船基地,近海航運發達。城市群中的另一個重要成員波士頓是文化名城,擁有全球聞名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是僅次矽谷的全美微電子技術中心。這個城市群的另一個明星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同樣為世界矚目。

  這個成熟的美國城市群,其成員功能各異,互相補充,差異化發展,成為美國經濟、社會的引擎。

  國土狹窄、人口稠密的日本,城市群發展在亞洲最成熟。

  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佔日本總人口的61%,工業企業和就業人數的2/3群居於此,工業産值佔日本全國的80%。其龍頭東京是綜合中心,30%以上的銀行總部、50%以上的大公司總部設在東京,商業佔日本的30%,著名高校雲集。次中心大阪地區包括大阪、神戶和京都,港口運輸、文化、商業經濟、輕重工業十分發達。

  東京中心城市群在加強特色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強調地域職能分工與合作,成為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石。

  克服“大城市病”

  但是擔心隨之而來,巨型城市群是否帶來現代城市病,比如擁堵。

  佔美國GDP超過21%的大洛杉磯城市群,交通會堵成什麼樣?真實的答案是,城市群的核心洛杉磯,絕大部分地方更像一個鄉村,交通暢通無阻。

  洛杉磯是個巨無霸,有一千多萬人口,但你走到哪,都有鄉村的感覺。由於建在地震帶上,洛杉磯的建築摩天大樓極少,多為二三層樓房。洛杉磯有幾十條高速公路縱橫穿過城市,一般速度可達驚人的100公里/小時以上,“一個小時到達”在洛杉磯成為現實。高峰時段高速路擁堵,但在非高速路上,由於道路網密集,基本無堵車之虞。

  伴隨著交通便捷、信息通暢,尤其是網絡日漸發達,人才、資金、信息等各種發展要素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單向轉移的“虹吸效應”趨勢漸漸顯露。錯位發展,保持特定領域的特殊競爭力,將成為城市群中相對弱勢一方的重要課題。

  “虹吸效應”就曾發生在北京。早在2006年,中國社科院、北京市社科院聯合發佈《中國區域發展藍皮書》,一個重要研究成果是,北京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導致河北、天津人才、資源逐漸向北京集中。造成周邊地區旅遊發展等相對遲緩,甚至在河北省形成了272.6萬貧困人口的“環京津貧困帶”,被專家稱為“大樹底下不長草”。

  經過今年的區域特色發展,北京以金融、文化、旅遊、高科技等為主的發展模式逐漸形成,河北有效承接了轉移的重工業,天津則著力大型高端製造業,京津冀城市群的發展區隔明顯,整體發展速度加快。

  城市群的興起,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我國城鎮化進程因此將大大提速。隨著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的加快,城市間交流與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會不斷加深。(央視網記者 郭勇報道)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