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發佈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意見提到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種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以種子企業為主體,推動育種人才、技術、資源依法向企業流動,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保護科研人員發明創造的合法權益,促進産學研結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建設種業強國,為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林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根本性保障。[詳細]
為保護糧食安全,我國每年投入數百億的資金,這些資金主要投向科研院所。而一些脫胎于國有科研機構的種子企業,可以很方便地拿到各級政府支持的科研經費。這樣的公司在同業競爭中的成本優勢極為明顯。上市公司大北農集團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拿不到國家撥款,公司主管法務的季衛國説:“我們企業加上前期研發成本可能需要30元/公斤,而有國家投入的企業成本可能只需10元,怎麼競爭?”
宋敏分析,我國嚴控品種權審批,主要是擔心質量低劣的種子流入市場,但其實這個擔心完全沒有必要。“美國種子市場是最開放的備案制,通過簽訂協議確定權利義務,出現問題通過法律解決,該索賠索賠,該賠償賠償。世界最大的兩家種子公司誕生美國有道理的。”
增加産量是種子的重要指標之一,但現實是,在解決了溫飽之後,口感已成為人們選擇的主要因素。“在超市裏,人們更喜歡買東北大米、泰國大米,儘管貴,但是口感好。”
同時,産量增加5%的硬指標,使很多産量不高但口感好的種子無法獲批上市。
增産指標還帶來另一個“副作用”,那就是誰都不肯把自己的種子作為對照品種。為了增産,只能加大水肥條件、增加生長週期等,即便實現增産,與多出來的投入相比也是得不償失。
種子盜版屢禁不止的原因很簡單,制裁力度不夠。
法律明確規定,禁止企業海外制種,這條規定尤其為業界詬病。“企業希望走出去,但是現在不讓雜交水稻出國,親本禁止出口,雜交三係的3年之內、兩係5年之內不許出口。”
禁止出口是為了防止品種資源流失,但宋敏認為,種子育種時間長達10年,再禁上幾年,技術已經過時了,沒有了競爭力。另外,實踐中流失的可能性相當大。“這項規定可以説是限制了守法的大企業,有點自廢武功。”
推進現代種業的發展,還涉及國家良種重大科研攻關、種子基地建設以及市場監管等方方面面。只要我們真正認識到種業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對農業強國的重要性,始終抓住種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牛鼻子”不放鬆,從總體佈局到具體實施採取針對性更強、操作性更到位的政策措施,就能真正做到種業強、農業強。
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意見》出臺後,後續相關政策或將陸續推出,主要涉及完善品種審定制度、《種子法》的修訂和地方政府對種業企業的稅收政策等多個方面。
業內人士認為,《意見》的核心是加速培育出國內種業龍頭企業,同時鼓勵那些具備品種研發優勢、管理優勢的大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加速成長,那些本來就擁有雄厚科研實力和穩固基礎的大型種業公司將是重點扶持對象。同時,由於口糧安全被提高到戰略高度,因此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育種將是重點發展方向。
“《意見》具有針對性,並非普惠性行業政策,不同企業受益程度不一。”施亮表示。種子的育種週期較長,不少品種的培育需要6-8年的時間,再加上各種業公司的科研水平不一,那些起步較晚、技術落後的種業公司將面對大公司的技術壁壘和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根據《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到2015年和2020年,前五十強種子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分別要達到40%和6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及97%以上。施亮表示,《意見》出臺後,後續政策將陸續推出,主要涉及完善品種審定制度、《種子法》的修訂和地方政府對種業企業的稅收政策等多個方面。
上市公司方面,不少券商分析人士認為,隆平高科和登海種業這類起步早、市場佔有率高、具有雄厚科研實力的公司將是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本網綜合]
歲末年初,新一年農事即將展開之際,《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出臺,要求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種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一要求,抓住了種業發展的“牛鼻子”,對正在形成良好發展態勢的國內種業將産生直接推動作用和長遠影響。
解決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在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按照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專家的看法,就是要突出以種子企業為主體,推動育種人才、技術、資源依法向企業流動,保護科研人員發明創造的合法權益,促進産學研結合。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放在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意味著我國種業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作為市場主體的種子企業,它最了解農民、最貼近生産、最熟悉市場,也最善於解決研發與推廣的矛盾,可以説有了種企的強大,才有種業的強大。這次《意見》明確要求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所辦的種子企業實現“事企脫鉤”,就是為了讓企業、事業之間不再“扯皮拉筋”。
種業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關鍵,是能否更加有效地發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現有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讓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合法有序“流起來、動起來、富起來”。在這方面,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有成功的探索。他們對進入公司的科研人員實行“雙軌制”,在企業期間保留科研人員的事業單位身份,職務職稱都不變,並給予研發人員股權期權、成果獎勵、績效挂鉤等多項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