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上升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處於糧食安全基礎地位的種業更是被著重強調。12月2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被廣泛解讀為未來種業進入發展快軌的“助推劑”,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作為種業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意見》重點提出“加快種子生産基地建設”。這塊“試驗田”的建設現狀如何,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通過在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甘肅省張掖市和全國最大的育種基地海南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調研發現,基地不穩定問題正成為困擾當地制種和育種發展的最突出問題,而種業企業、科研院所,以及當地政府在尋求穩定生産基地的過程中,“老問題”又遇到政策失位、資金匱乏等“新難題”,化解這些問題均須以加快土地流轉為切入口來完善基地的“頂層設計”。
企業 減産博弈頻陷利益糾葛
中種集團張掖分公司副總經理寧紅海在西北工作12年後,頭一次遇到了工作以來的最大難題,而這一問題在目前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張掖市也很具代表性。
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過程中,寧紅海的電話一直響個不停。來電的有政府部門、同行企業、基地上的村支書等,都在詢問玉米種子款的問題。“今年9月氣溫偏低,作物早衰,出現了減産,各個公司普遍在20%左右,這一情況導致給農民結算的種子款被縮減了,當地農戶普遍接受不了”。
寧紅海告訴記者,張掖基地的種子款向來以‘算單價’方式來結算,即企業與農戶約定每公斤玉米種子的單價,然後以當年的實際産量來結算種子款。除“算單價”外,另一種結算方法叫做“包産值”,是指無論産量如何,以事先約定好的每畝地的總價來結算種子款。在以往,“算單價”和“包産值”的種子款基本上能持平,但是,在今年産量出現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以“算單價”與企業結算種子款的農民將遭受重大損失,而這也成為今年影響張掖制種基地生産穩定性的最大隱患。
張掖市素有“金張掖”的美譽,以其得天獨厚的光熱水土條件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全市每年耕種玉米制種田的面積在100萬畝左右,生産雜交玉米種子4.5億公斤,佔全國大田玉米年用種量的40%以上,能滿足國家2億畝以上大田玉米的用種需求。但是,一直以來都無法解決的基地穩定性問題卻嚴重制約著張掖玉米制種基地的發展。
按照當初的協議,“遇到不可抗的因素所造成的損失,由雙方協調解決”,但是,在實際中,協調起來顯得十分艱難,“中種雖然是國企,但這個時候也不敢出頭,因為你如果出頭,其他企業怎麼辦?很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問題。”寧紅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但是,相鄰的兩個地方,一個‘包産值’,一個‘算單價’,今年一下子相差這麼大,老百姓肯定不幹,政府同樣擔心引發社會不穩定問題,於是也來找你。所以,這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最後怎麼解決,還是要談判。”
與種子款問題相伴生的,還有各方爭搶基地的問題,這也是一直以來影響張掖基地穩定性的另一大難題。
張掖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至今,張掖市共有69家大大小小的種子企業駐紮,其中包括中種集團、奧瑞金種業等種業巨擘以及登海種業、隆平高科、萬向德農、敦煌種業、豐樂種業、神農大豐等上市公司,記者在10月前往張掖調研時,中農資也正在當地招兵買馬,準備入駐。在各大種業公司陳兵張掖的局面下,圍繞制種基地的爭奪暗流涌動。
在今年9月26日舉行的第十一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産品交易會上,全國農技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玉米種子行業庫存達歷史峰值,去庫存壓力持續加大,相對於2014年11.5億公斤的需種量,2013年余種量高達創紀錄的12.1億公斤。在這一嚴峻形勢下,減少制種面積成為去庫存的最直接手段,而2013年雜交玉米制種面積由去年的435萬畝下降到今年的382萬畝。但是,與全國的制種面積大幅下降的趨勢相背離的是,張掖基地的制種面積不降反升。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張掖市農業局拿到的一份《張掖市2013年雜交種子生産供應情況調查表》顯示,2013年張掖市制種面積由去年的102.53萬畝擴大到今年的103.28萬畝。
“年初的時候我們還預計制種面積會至少減少一成呢,可最後確實是這個結果,”當地農業局一位官員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制種面積的多少已經不是誰能簡單決定的了,這是多方利益反復博弈的結果。”
在多方博弈中,最突出的兩方還是企業與農戶。中種集團張掖分公司項目部經理楊耀洲告訴記者,“最近兩年行業不景氣,企業爭搶基地的問題稍微緩和了一些,但在市場景氣度高的時候,這一問題相當嚴重,特別是2010年,在眾多企業的哄搶之下,“包産值”的價格一下子從1600元/畝左右躍升到2000元/畝以上,而且現在的合同都是一年一簽,今年景氣度不高的時候你不跟農戶簽了,等來年景氣度上來了農戶就不跟你簽了,企業怕就怕這個,所以即使想大幅度降低制種面積,但考慮到未來也很難痛下決心。”
上述《調查表》顯示,除中種集團、萬向德農、金博士外,今年幾家大的制種企業減少制種面積的力度並不大,豐樂種業、登海種業、隆平高科、中儲糧、東亞種業在張掖的制種基地甚至有所擴大。
同時,地方政府出於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會積極幫助落單的村莊找“對象”。記者前往甘州區黨寨鎮煙墩村調研的時候,村支書郭尚璽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周邊有三個村原來沒有企業簽約,但最後還是在政府的協調下找到了簽約企業。而在政府的各類文件中,“穩定制種面積”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之一。
大企業與大企業、大企業與小企業的博弈更是十分微妙。“對於制種基地,大企業與大企業之間往往會達成攻守同盟,但在利益面前,這種同盟很難得到維護。同時,大企業與小企業則是一種‘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關係,以前基地爭搶激烈的時候,小企業是競爭不過大企業的,但是,現在大企業在壓縮制種面積,小企業一看有機可乘,紛紛接盤大企業退守留下的“戰地”,所以制種面積怎麼可能減少?”楊耀洲表示。
基地 科研地盤難阻開發誘惑
無獨有偶,張掖基地所遭遇的困局在遠隔數千里之外的海南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同樣存在。但與張掖相比,南繁基地的穩定性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國的雜交水稻之所以能領先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有南繁這塊風水寶地”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象坤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南繁被稱為農業科研的“加速器”,農作物品種通過南繁可實現一年多代繁育,加速了新品種選育,大大縮短了育種週期。同時,南繁還是種業安全的“避雷針”,是作物種子質量的鑒定基地,也是種子供給的“常備庫”和重要的“供給站”,是雜交種子和親本的主要生産基地。目前來自全國30個省份,超過550家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技術推廣及種業機構的近5000名科技人員,從事南繁工作。現有南繁育種科研實驗用地2.7萬畝,種子質量鑒定與繁種生産用地18.5萬畝。
可就在這個中國種業科研的重鎮,基地不穩定問題一直困擾著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發展。
“這邊都是警衛區的農場,2005年我們剛來的時候都算不上一塊地,就是一片荒山而已,後來我們給它平整土地,造梯田,一個個搞起來的,但這才幾年啊,你看周圍全被廠房包圍了,”遼寧省農科院南繁基地負責人姚峰指給中國證券報記者看,但其所指之處已不及幾年前那麼開闊,“這個庫房是去年建的,這個庫房是前年建的,警衛區把地租給我們,一年一畝地才2300塊錢,但租給他們要10000塊錢,所以它肯定願意租出去建廠房了。加上政府的其他規劃可能對這塊土地的開發,這塊地恐怕再過三五年就保不住了。”
中國證券報記者又先後走訪了位於三亞市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北京金色農華海南育種基地等幾個地方,工作人員普遍擔心的問題也是,“這塊地恐怕是保不住了。”
記者從國家南繁辦拿到的一份12月12日海南省農業廳編制的《2013南繁發展情況》的彙報材料顯示,南繁基地存在的一大問題便是“用地規模不足且不穩定”:隨著進入南繁的機構與科研人員逐年增多,近年南繁面積以20%的增速迅速膨脹,原有的南繁基地如:南濱農場、師部農場、妙林田洋等現有規模已難以適應南繁發展需要,用地日趨緊張。目前長期租賃的科研用地約1.9萬畝,不足總需求量的40%。制種用地基本為臨時租用,每年的規模變化幅度大。隨著城鄉建設、原簽的一些固定用地也存在地價過低、租期過長、部分面積過大以及隔離區、合同、用電、用水等糾紛問題,已經引發系列矛盾,導致南繁土地利用具有不穩定性。
除了用地緊張外,近年來隨著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過快上漲的地租也成為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不可承受之重。
“2005年的時候我們跟警衛區簽了30年的租期,當時的租金才600元/畝,當時約定的是2013年以後價格另議,結果前段時間交明年租金時,價格就漲到2300元/畝了,翻了將近4倍,而且以後是一年一簽,”姚峰告訴記者,“我1995年就來海南工作了,也目睹了這邊土地租金的變遷,轉捩點應該是2000年前後,以前的時候這邊經濟不行,每天飛三亞的航班就兩個,北京一個,瀋陽一個,那時候租金也不高,但後來經濟發展起來了,地租也逐年上漲,特別是2009年以後,海南省開始建設國際旅遊島,地租也開始連番上漲。”
隨著地租的上漲,不少育種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始把基地從三亞往周邊的陵水、樂東遷移,但是,這些地方的地租也在連番上漲,特別是隨著海南省冬季瓜菜的發展,南繁基地進一步被擠佔,並推動了租金進一步上漲,“現在很多菜農一個冬天就可以賺四五千塊錢,而租給基地一年也就兩千多塊錢,這就差了一倍,所以現在從農民手裏租地也非常難。”姚峰表示。
另外,基地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也困擾著南繁的科研人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張思遠已經在南繁工作了20多年,他告訴記者:“科研人員來了肯定要有住的地方,但是,國家在這方面並沒有一個相關的配套政策,現在從臨水往南到三亞,再到崖城,育種基地裏的建築絕大多數都是非法的,什麼時候説拆就拆,但不建又不成。”
而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下屬的示範園提供了解決基地穩定性問題和基礎設施問題的一個方法。“示範園由公司把土地流轉過來,然後再返租給我們,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它把溝渠、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幫你解決了,特別是對於我們這種小作物的育種基地,每年就承包那麼幾畝地,老是打遊擊,很不穩定,現在起碼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容身之所,”張思遠告訴記者,“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説用工問題,以前我在農戶那兒,需要工人的時候比較好找,我不需要的時候他就在家務農就是了,但在這種模式下,我需要工人的時候,可能人家不願意來,因為這兒比較遠,甚至有時候找不到,所以有時候為了不讓他們走,可能還得養著他們。”
張思遠認為,在各省在南繁都有指揮中心而又各自為戰的情況下,示範園這種模式也很難大面積推廣開來。
對策 土地流轉探索利益共享
面對基地不穩定的問題,無論是張掖還是南繁,從政府到企業都無計可施。對此,一直紮根種業基地一線的寧紅海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即推動種子基地“土地流轉”,以達到“外部成本內部化”。
事實上,上述《意見》對這一點也有所述及: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通過土地入股、租賃等方式,推動土地向制種大戶、農民合作社流轉,支持種子企業與制種大戶、農民合作社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
寧紅海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中種從去年春節過後便開始謀劃土地流轉,去年下半年開始運作和協商,今年3月份開始正式進行土地流轉,主要集中在甘州區黨寨鎮的三個村,大約流轉了6700畝土地,租金為1060元/畝,“土地流轉一方面是順應形勢,因為現在勞動力越來越少了,通過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起來,可以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土地流轉也有利於實現規模化,便於加強管理;同時,土地流轉對基地的正常運行和長期發展也有好處,解決基地不穩定,爭搶基地的問題,”寧紅海表示,“這兩年市場不景氣,農民的意願高,土地流轉的難度也相對較小。”
參與中種土地流轉的煙墩村村支書郭尚璽告訴記者,“村裏除了40個大棚,所有的土地都進行了流轉,以1060元/畝的租金,每家每戶10畝地計算,這樣光是流轉金就有10600塊錢的收入,再加上小兩口外出打工,一年怎麼也能有個7、8萬塊錢的收入。而且平均算下來,在土地流轉後,今年每畝地的收入要比去年高出四五百塊錢,周邊幾個沒進行土地流轉的村都很羨慕我們。”
但是,面對農戶的欣喜,寧紅海卻只能報以一絲苦笑,“目前來看,土地流轉後,一下子實現機械化還有很大的難度,因為不等於把土地流轉完就實現了機械化,這裡有幾個前提條件,第一個是地塊一定要相對平整;第二是地塊相對集中,要夠規模,即使不適合大型機械化,也要適合中型機械化,如果地塊過於分散,機械進不去;第三是道路的問題、管網的問題,而且西北地區澆地是用祁連山雪水,這又涉及到水渠的問題,所以,渠係、道路、電網都要配套,這樣才能基本實現機械化。”寧紅海表示。
而為了在土地流轉後實現機械化,中種為此付出了較大的成本。寧紅海坦言,“今年我們從人力物力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土地平整到渠係配套,這些投入都是非常大的。在土地平整的過程中,很多地勢高的地方,上面三四十公分的熟土層必然要遭到破壞,這樣一來還要進行土壤改良,這又是一筆巨大的投入,我們算了一下,土地流轉一畝地總的投入要5000-6000元錢,這對企業來説是一筆巨大的負擔。而且在土地流轉的第一年,我們的産量實際上是下降的,因為土壤改良要用三四年的時間,有幾百畝土地肥力欠缺,減産幅度很大甚至絕産,企業也遭受了很大損失。”
基於此,雖然目前張掖市種業企業眾多,有意向進行土地流轉的企業也很多,但絕大多數企業處於觀望狀態。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市農業局拿到的一份2011年10月20日做的《張掖市玉米種子生産企業土地流轉意願調查統計表》顯示,在當時統計的21家企業中,有13家企業有土地流轉的意願,意向企業也都做了2012年土地流轉的計劃,可至今為止,實際進行了土地流轉的只有中種集團和奧瑞金種業兩家。
寧紅海對此表示,“土地流轉肯定是大勢所趨,但在缺乏政策扶持和財政支持的情況下,所有成本均由企業承擔,壓力非常大。國家既然大力鼓勵土地流轉,那麼就要實質性地予以支持,不能‘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由於在三亞市警衛區的基地可能“朝不保夕”,遼寧省農科院今年在樂東縣黃流鎮租了一塊基地,“這次是租的農民的,租金是1030元/畝,一下子簽了30年合同,也是希望能把基地穩定下來,”姚峰告訴記者,而被問到基地不穩定的問題是否能就此解決時,他説,“這次都被公證了,應該沒問題,那邊都是這麼搞的,但就怕哪一天國家政策有變。”
為了穩定育種基地,海南省政府近年來也在推進5萬畝南繁核心區建設。國家南繁辦提供的資料顯示,省農業廳組織編制了《5萬畝南繁育種科研核心區建設總體規劃(2012-2020)》和實施方案。規劃以徵地和劃撥方式建設5萬畝南繁育種南繁科研核心區。總目標是把核心區建設成集科研、生産、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重要基地,建設成為創新能力強、轉化效率高、服務全國的中國南繁種業高地。總規模5萬畝,其中:三亞市片區17248畝,陵水片區32752畝。總投資211.7億元,其中:徵地補償181.2億元,工程建設30.5億元。經多次與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溝通,目前規劃和實施方案已進入決策階段。
但是,南繁核心區建設規劃自去年8月份編制以來,至今並沒有實質性進展,資金短缺也令各種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對將來進入南繁核心區不抱太大幻想。姚峰表示,“像我們遼寧省,它將來不可能再拿出幾千萬讓你進入到核心區裏了,我們這個基地,投入大概是860多萬元,下邊那個基地,買地花了1600萬,建樓花了2000萬,添置技術設施又花了不少錢,所以即使將來南繁核心區建成了,財政也不可能給你拿那麼多錢讓你進去了!”
政策 亟需中央支持化解難題
事實上,上述《意見》對於當前種業基地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例如對於南繁基地,就明確提出包括科研用地優先傾斜、投資機制多元化、國家補貼基礎設施等諸多設想。
但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各基地政府和企業最為期待的還是國家補貼問題。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張掖的調研臨近結束時,當地農業局官員正動身前往北京,希望爭取國家發改委就國家玉米制種基地建設項目儘快批復,並力爭年內順利啟動。
“在政策和財政扶持方面,一方面應該加大對國家玉米制種基地核心區建設的投入力度,張掖玉米制種面積佔全省的70%,年産種量佔全省的80%,是甘肅建設國家玉米制種基地的核心區,建議在項目投資比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張掖給予適當傾斜和扶持;另一方面,應該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張掖是典型的制種大市、財政窮市,地方財力十分有限,難以為國家基地提供有效的資金保障。建議在制定投資來源時,充分考慮地方財政的難處,適當提高中央財政投資比例,我們期盼中央財政投資比例以佔到總投資的90%以上為宜,盡可能降低或取消地方財政配套投入;同時,應該推動落實種業專項獎補政策,拿出一部分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專項用於種業發展,通過給企業貸款貼息或對農民補貼等形式支持種子企業通過流轉土地,建立長期穩定的‘四化’種子生産基地。”張掖一位政府人士表示。
在南繁基地內,人們更期待國家對於基地建設能出臺一個系統性的頂層設計方案。姚峰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南繁育種基地雖然列入國家糧食、種業發展戰略,但還沒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頂層設計、科學佈局、統籌規劃和系統建設,項目和資金也缺乏投融資通道,建設投入少,分散粗放,之間缺乏互動,隨意性強。南繁功能價值未充分挖掘,與其地位和貢獻極不相稱。
而在海南省農業廳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中,南繁核心區的建設成為重中之重:做好5萬畝南繁育種科研核心區規劃編制完善工作,加強與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溝通協調,爭取核心區建設納入國家重大項目議程。策劃並實施好南繁項目,以管理與服務、科研、成果轉化、交易、科技與文化交流等五類項目為重點,儲備一批,立項一批,實施一批。以項目為載體,落實好南繁備忘錄,推進南繁正規化建設。
搜索更多 種業發展 敦煌種業 的新聞
- 2012-03-29 09:41:51 [投資晨會]“護航”定增解禁股敦煌種業推10轉12
- 2013-04-09 19:39:06 [甘肅新聞]中科院近物所與敦煌種業簽訂先進加速器輻照誘變技術應用合作協議 20130409
- 2012-10-19 17:51:15 [資訊大聯播]敦煌種業玉米種子自動化加工生産線投産 20121019
- 2013-01-23 09:52:08 [天生我財]最逆勢的上漲:敦煌種業 20130123
- 2010-08-30 16:00:00 市場零距離16點 2010-08-30
- 2010-04-20 11:08:00 午市盤點 2010-04-20
- 2010-08-05 07:00:00 股市先鋒 早間版 2010-08-05
- 2011-09-09 01:40:00 《公司與行業》 20110909
- 2011-11-01 13:08:52 [聚焦三農]2011相聚農交會(二)現代農業的種業發展(20111031)
- 2013-03-29 10:01:13 [財經早班車]市場點金——我國首只種業發展基金成立 201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