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湖南
嚴加把控生産源頭
本報記者張振中
“吳總,您看這茶葉得了什麼病?是不是打農藥打得不好?”
“這不是病,而是一種小綠葉蟬,如果不及時防治,對茶葉産量和品質影響很大。”
9月11日,在湖南省長沙市湘茶産業園,湖南省茶業集團(簡稱湘茶集團)貴州生産基地的郭小春拿著兩片快枯萎的茶葉,向該集團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吳浩人求診。
在歐盟8月再次提高對中國出口茶葉農殘標準的背景下,這樣的對話反映出茶業大企對茶葉質量的細節把控,彰現出茶葉出口大省湖南對出口任何一個指標變化的極其關注。
我國2013年的茶葉産量近200萬噸,茶葉出口32.5萬噸,出口量只佔中國茶葉的15%;即使在近幾年穩座全國出口一、二把交椅的湖南省,2013年的出口只有4.5萬噸,佔總量的27%左右。雖然每年影響出口的因素不一,但農殘量越來越成為影響出口特別是出口歐盟國家的一個主要原因。
“狼來了!”在湖南進出口茶葉圈,不少業界人士直呼這次歐盟設立門檻太高太狠了。“狼來了是可怕,但關鍵是你是否做好了狼來了的準備,是毫無預知還是有所準備?是赤手空拳還是武裝上陣?”湖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文強説,歐盟不斷提高茶葉農殘標準,面對這只不斷“跳高的狼”,增強實力、提升質量才是征服“狼”的王道。
在吳浩人等湘茶業界人士看來,依託茶葉專業合作社,對基地建設、生産源頭每個環節嚴加把控,不斷提升質量和品牌,湖南乃至中國茶葉出口才會“任憑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
作為出口歐盟市場茶葉量居全國第一、出口有機茶數量居全國第一的湘茶集團深諳此道,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化危機為機遇:一切從源頭抓起,在茶葉生産基地建設上多費心思、多花成本。目前,湘茶集團有85個基地,55.5萬畝茶園,而在所有的基地組織形式當中,茶葉專業合作社佔到了7成。通過合作社的典型帶動,以後的專業合作社將會更多、更專,在茶葉的生産種植管理環節上將會更負責。
這樣的負責意識在農藥的監控、使用、檢測方面表現得比較充分。湖南省桂東縣玲瓏茶葉專業合作社是湘茶集團掛牌的出口基地,在農藥質量的監控上,合作社擁有自己的植保技術和基地植保員,每到施肥用藥期間,由合作社骨幹與茶葉種植示範戶組成督查隊,到田間地頭仔細巡查、監督、記錄,形成可追溯體系,實現茶葉生産從茶園到茶杯全程可查詢、可監控;在農藥的使用上更是細緻入微,比如説,茶葉在灑藥殺蟲治病時要注意“點殺”和“普殺”,如局部蟲害只須“點殺”,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既控制了病蟲害擴散,減少了農藥使用量,又讓茶園中害蟲的“天敵”如蜘蛛等有益生物保護下來,維持了茶葉生長的動態生態平衡;在農藥的檢測上,採用國內一流的先進檢測設備,對基地茶葉進行抽檢,對出口茶葉進行自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