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工人在蔬菜基地采收菜心。
早春三月,播種時節。田坎邊、畎隴旁,極目處處耕作忙。
在紫雲自治縣火花鄉蔬菜基地,種菜的落成村村民任春花告訴記者,她們夫妻倆在蔬菜園幹活,平均每月賺6000元沒問題,賺得多時一月能賺上萬元。
“我們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得到土地流轉費。又從公司承包地塊種菜獲得勞務費,划算!”
該蔬菜基地隸屬黔華公司。該公司2013年入駐以來,歷經艱難求索,最終通過選種更新和創新種植模式,一步步走出困境,帶給了周邊村民致富希望。
發展初 連年虧損步履維艱
蔬菜基地裏,播撒著希望。工人們有的在播種、有的在施肥、有的在收菜、有的在翻地……忙碌的景象讓黔華公司老闆袁恒內心充滿喜悅。
2013年,黔華公司在政府的扶持下,投資800萬元入駐火花低熱河谷蔬菜基地,流轉了1300畝土地,發展蔬菜種植。最初依託低熱河谷的優勢搶收早熟蔬菜,以“早”、“鮮”為理念,積極搶佔市場。
“入駐之初,我們依託低熱河谷地理優勢條件,以種植西紅柿、豆角、茄子、黃瓜、小瓜等果類蔬菜為主,搶‘早’‘熟’賣好價錢。”袁恒説,蔬菜是一年四季都有市場的産品,搶“早”、“熟”只有春季有市場優勢,其它季節很難有所作為,這給公司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種植模式上,黔華公司最初直接把附近村民吸納為工人,採取每人每月2100元的工薪制。結果是:無法激發工人的積極性,更談不上提高工人做工精細度、精益求精,使得公司蔬菜産量和質量遭遇嚴重瓶頸。
“拿固定工資、吃大鍋飯,工人積極性激發不了。果類蔬菜成長期長,還時常出現無菜可賣的現象,公司發展相當艱難。”僅僅在2013年至2015年兩年間,黔華公司的蔬菜基地虧損600萬元,虧損一步步“蠶食”著袁恒的信心,以及工人們的積極性、耐性。窮極思變,已經迫在眉睫!
發展中 找準定位“搶”到市場
袁恒逐漸意識到,靠搶“早”“熟”為主的果類蔬菜,無法長時間在市場上佔據優勢。為此,他多次到沿海部分大型蔬菜種植場和蔬菜銷售市場考察,通過反復找尋,他發現菜心、菜苗類低矮蔬菜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2014年底,黔華公司決定更新蔬菜品種,不再種植生長期較長的西紅柿、豆角等果類蔬菜,改種生長期較短的菜心、薺菜、菜苗等低矮蔬菜。通過“短平快”的産品定位,逐漸打開銷路。
“菜心有收穫期45天、50天、70天不等的多個品種。薺菜有收穫期30天、40天、60天不等品種,菜苗生長期更短。”袁恒説,自從更新品種後,保證了每天都有蔬菜賣,避免了市場價格好卻無菜可賣的“尷尬”。
産量“躥”上來了,生産的蔬菜品種多了,進一步開拓市場又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2015年初,黔華公司派人到廣州、深圳、香港等地區考察聯絡,並與廣州鮮太健、香港盛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至此,公司生産的菜心、薺菜、菜苗等10多個品種的蔬菜銷售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生存空間已然不是問題。
袁恒説,搞蔬菜産業,與發展其它産業一樣,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不斷在摸索中前行。市場動態瞬息萬變,墨守成規只會讓路子越走越窄。
發展後 創新模式帶富一村人
經營中袁恒發現,想進一步提升蔬菜産量和質量,按月計薪制很難激發工人積極性,創新種植運作模式勢在必行!
“去年春季,公司經過多番考察分析,決定走‘反租倒包’的種植運作模式。”袁恒告訴記者,所謂反租倒包,就是從村民手中把土地流轉完成設施改造後,再把地塊承包給村民種植蔬菜。實際生産中,公司提供肥料、種子、農藥、機械等全部成本,並組織開展技術培訓,村民只管出勞力種植。收穫時,種植出來的蔬菜按每斤6毛錢的價格收取。
結果是:賦予了工人更大的生産選擇空間,抓準了産量和質量這一關鍵。既激發了工人種植激情,又提升了工人做工精細度。
“我家在黔華公司承包10多畝地來種菜,收穫忙的時候,得每晚上加班收菜。”在地裏收割菜心的勤香妹説,這幾天菜多,上午翻地和播種,下午就割菜,忙不過來,只能讓家人背著孩子幫助一起割菜。“不過,在家鄉就業,照顧了老人和小孩,每月能賺近萬元,再辛苦也值了。”
有奔頭,就有吸引力!目前,在該公司承包地塊種植蔬菜的村民有近100戶,大家都在謀劃自家的好日子。
“進入公司種植蔬菜的貧困村民,凡承包蔬菜地塊面積達10畝地的,月收入近萬元,這已經不屬脫貧,而是致富了。”袁恒説,火花鄉落成村還有貧困戶180戶;公司是在政府扶持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為回報地方,在爭取自身利潤的同時,公司有帶動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責任。今年,該公司將吸納50戶貧困村民進入基地,並爭取在3年時間內把落成村所有貧困村民吸納進來,幫助大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