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雙斑螢葉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稱玉米雙斑長跗螢葉甲,屬鞘翅目,葉甲科,廣泛分佈于東北、華北、江蘇、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寧夏、甘肅、陜西、四川、雲南、貴州、台灣等省區,危害豆類、馬鈴薯、玉米、蘋果、十字花科蔬菜等多種作物。
一、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3.6~4.8毫米,寬2~2.5毫米,長卵形,棕黃色具光澤;觸角11節絲狀,端部色黑,長為體長2/3;複眼大卵圓形;前胸背板寬大於長,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細小刻點;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線狀細刻點,每個鞘翅基半部具1近圓形淡色斑,四週黑色,淡色斑後外側多不完全封閉,其後面黑色帶紋向後突伸成角狀,有些個體黑帶紋不清或消失;兩翅後端合為圓形;後足脛節端部具1長刺;腹管外露。
卵:橢圓形,長0.6毫米,初棕黃色,表面具網狀紋。
幼蟲:體長5~6毫米,白色至黃白色,體表具瘤和剛毛,前胸背板顏色較深。
蛹:長2.8~3.5毫米,寬2毫米,白色,表面具剛毛。
二、危害特點
玉米雙斑螢葉甲食性較雜,可為害玉米、穀子、高粱、大豆、花生、馬鈴薯和雜草等。主要在7-9月份發生危害,有群聚習性和趨嫩危害習性,在玉米田主要以成蟲危害葉片、花絲、嫩穗,常集中于一棵植株,自上而下取食,中下部葉片被害後,殘留網狀葉脈或表皮,遠看呈小面積不規則白斑。玉米抽雄吐絲後,該蟲喜取食花藥、花絲,影響玉米正常揚花和受粉。
三、發生規律
一年發生一代,以散産卵在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孵化,幼蟲一直生活在土中,食害禾本科作物或雜草的根;經過30-40天在土中化蛹,蛹期7-10天;初羽化的成蟲在地邊雜草上生活,然後遷入玉米田。7月上旬開始增多,7月中下旬進入成蟲盛發期,此後一直持續為害到9月份。成蟲善飛跳,飛行距離3-5米甚至更遠,喜在9-11時和16-19時飛翔取食,白天在玉米葉片和穗部活動,早晚或中午藏在葉子背面或者心葉及土縫中。
四、防治方法
(1)及時剷除田邊、地埂、渠邊雜草,秋季深翻滅卵,均可減輕受害。(2)發生嚴重的可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辛·氰乳油1500~2000倍液,每畝噴藥50千克。(3)乾旱地區可選用2%殺螟丹粉劑,每畝用藥2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