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農民當"股東" 學校來"兜底"

三農 中國教育報 2016年03月30日 09:5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國教育報訊(楊雲慧)近日,10噸綠色無公害蔬菜拉進了昆明理工大學校園,並走上師生的餐桌。這10噸新鮮蔬菜的背後,是599戶農村貧困戶奔向小康的希望,也標誌著該校對宣威市羊場鎮實施扶貧攻堅的産業幫扶舉措得到了有力推進。

  2015年11月,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昆明理工大學對口幫扶滇東北宣威市羊場鎮的茨營、普瓦、兔場3個行政村,讓599戶貧困戶近2000名村民摘掉“窮帽”。

  經過深入調研,昆明理工大學扶貧工作隊發現,這裡屬於石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制約當地群眾脫貧最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因此,學校決定,結合大學的智力和人才優勢,通過現代農業技術在當地發展種植養殖業,開放學校部分後勤服務市場,採取訂單農業方式,建設無公害農産品及部分農副産品供應基地,快速提高貧困戶的收入。

  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昆明理工大學扶貧工作隊帶領村民成立若干專業合作社,村民個人則以土地入股形式參與到專業合作社。在學校和當地農科部門的具體指導下,專業合作社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開展規模化、專業化的種植、養殖和營銷活動。並在此基礎上,在鎮層面成立合作聯社,代表各專業合作社履行市場主體職權,統籌各專業合作社的工作。

  在茨營村“共盈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村民入股的連片土地已達到150畝,其中30畝為連體大棚,大棚和敞種的蔬菜現都已進入成熟期。3個村已建起450畝種植基地。土地改良和建設大棚的資金如何解決?“每戶村民向信用社貸款5萬元,其餘由學校籌集支持。”昆明理工大學茨營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李智介紹説。

  60歲的宋德仕是茨營村的特困戶,一家六口就靠女婿一人在外打工補貼家用。年老體弱的宋德仕老兩口兒,每年僅靠在自家一畝多薄地上種點苞谷、洋芋,換點糧食,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著實捉襟見肘。加入專業合作社後,宋德仕也參加了農業生産勞動,雖然勞動不算繁重,但也讓他每天有了60元的收入。

  茨營村總支書、村委會主任瞿廣雲説,過去由於氣候和土地的原因,村民每年也就收一茬苞谷、洋芋,掙不到幾個錢,“現在運用農業科技種植蔬菜,一年裏起碼可收三至四茬,銷路還不用愁,農民收入翻個個兒是沒有問題了”。

  昆明理工大學有4萬多名在校學生,加上教職工,全校每天消耗的蔬菜高達6噸。2015年,學校後勤用於購買蔬菜的經費達450萬元。學校後勤保衛處副處長路潤凱説,現在學校讓出這塊市場,全部收購羊場鎮3個村的蔬菜,下一步還將收購禽蛋和油。

  昆明理工大學相關負責人説,讓出學校部分後勤市場收購扶貧點蔬菜只是起到“兜底”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扶貧工作將不斷增強當地的“造血”機能,增強村民的市場競爭意識。“如果將來當地的農副産品找到更好的市場,學校也會毫不猶豫地讓出,一切只為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現在,3個村的蔬菜種植已實現豐收,禽類養殖和榨油廠項目也正在全力推進中。在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上,因為昆明理工大新的精準扶貧模式,正孕育著脫貧的新希望。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