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大早,村民就上山採茶了。
王忠東攝
一絲不茍採春茶。
收購鮮葉。
宜軒攝
早上5時左右,迎著薄薄的晨霧,胡梅春去茶園採茶。茶園在屋後的一片山地上,離家約1里地。早春的茶園,瀰漫著幽幽的清香。遠處起伏的茶山上,已有不少早起的採茶人。
太陽從山頭慢慢升起,喚醒了早春茶園。
一朵、兩朵、三朵……靈巧的手在茶樹枝上舞蹈一般,輕盈地掐下一朵朵嫩芽,裝滿一握,胡梅春把茶葉輕輕放入隨身帶著的一個布袋裏。“一天大概能採三四斤鮮葉,一斤能賣七八十,收入還算不錯。”胡梅春直起身子,擦了擦頭上的汗水,笑著説,“這裡生態好,茶葉不愁賣。”
3月24日,江蘇宜興市太華鎮乾元村勤勞的村民,已經開採明前茶了。
生態環境保護好了,種茶收入比在廠裏務工高
明前茶講究鮮嫩,一般只採那枝尖上的一兩片嫩芽。只要天氣好,陽光充足,吸收了土地養分和露水的茶樹嫩芽,如破土而出的新苗一般,從枝頭上冒出來。
中午,胡梅春提著一包新採的鮮葉,來到乾元茶廠。茶農們聚在一起,有説有笑。
“幾年前,鮮葉還只有30元一斤,現在最貴可賣到100元一斤,種茶的收入比在廠裏務工高。”胡梅春告訴記者,她以前在當地一個小化工廠工作,看到生態茶的行情好,2011年開始專心經營這個茶園。
經營乾元茶廠的李允中夫婦,與胡梅春有相似的經歷。
5年前,李允中夫婦在太華鎮經營一家紡織廠,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從小喜愛喝茶的李允中毅然投身農業。當年,他貸款1000多萬元買下了乾元茶廠,“我當時之所以有勇氣轉行,就是因為看到了政府保護生態、發展旅遊的決心”。
村裏的生態環境好了,炒出的茶葉都是甘甜的
漫山遍野綠油油的茶樹,間或有幾片黃澄澄的油菜花,高高低低的茶園,如詩如畫。來自上海的退休幹部許先生已經在乾元村住了一週,每天他都要在茶園裏支起畫架,把這片美景定格下來。
“茶葉對環境很敏感,好的生態環境才能産出上好的茶葉。”李允中説,“村裏的生態環境好了,炒出的茶葉都是甘甜的。”
在市場中打拼多年的李允中,看到了環保轉型的內在邏輯——好環境蘊育好茶葉,好茶葉讓農民腰包更鼓。李允中説,因為品質出眾,乾元村明前茶要比其他普通明前茶貴二三倍。
“原來太華有很多化工廠,大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夠重視。”李允中説,從2011年起,太華鎮將58家化工廠全部關停,吃起了生態飯——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把鄉村環境整治好,讓綠水青山變為農民增收的金山銀山。
修復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
乾元村的茶園能夠産出優質明前茶,得益於宜興市的轉型發展。著力恢復生態秀美底色,工業重鎮太華鎮初步實現了環境換取增長—環境優化增長—發展提升環境的戰略轉型。
據太華鎮黨委書記蔣健君介紹,改革開放之初,太華鎮通過開辦小煤窯起家並完成原始積累。上世紀80年代後期,太華工業經濟主動轉型,成功實現了“黑轉白”“地下轉地上”“內轉外”,形成了絹絲紡、化工兩大支柱産業,成為蘇浙皖交界處的一顆“工業明星”,並在這裡誕生了宜興第一家A股上市企業、第一個億元村——乾元村。
但以環境資源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面對困境,2011年8月,宜興舉全市之力推動太華加快轉型,決心實現綠色發展。5年來,太華鎮累計投資近20億元完善基礎設施和修復改善生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轉型發展的目光投向了生態旅遊業。目前,該鎮已有上規模的農家樂飯店近30家,農業觀光休閒點近20個。
“修復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蔣健君深有感觸地説。隨著生態的改善,宜興的茶葉産業發展迅速,目前全市有茶園7.5萬畝,年産幹茶6100多噸,年産值約3億元,是全國首批20個無公害茶葉生産基地示範縣之一。
製圖: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