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貴州巧讀“山字經” 特色生態農業拓寬致富路

三農 中國新聞網 2016年02月22日 15:1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以前,這裡跟對面的山一樣,都是荒坡。”在棉花衝山地高效農業種植基地的觀景臺上,貴州省長順縣擺所鎮黨委書記周貴平給記者介紹起山地高效農業産業扶貧示範園區的建設情況,2013年開始,長順縣擺所鎮組織大戶流轉3000畝荒坡種上了葡萄。以此改變農戶單靠平地、肥地種植經濟作物的觀念,提高種植農戶的種植水平,引導農戶通過利用坡耕地、荒地進行種植,多渠道增加了山區農民收入。

  近年來,長順縣巧用山地特色資源優勢,不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探索出了“一業為主、多品共生、種養結合、以短養長”的“長順做法”,形成山上種果林,山下種葡萄,果林下養雞,葡萄園觀光的生態高值農業模式。綠殼雞蛋、高鈣蘋果、紫王葡萄、優質核桃這“長順四寶”已發展成為長順山地生態農業的支柱産業。

  “燒一坡種一坡,收成不到一背籮。”曾經是長順也是貴州農業生産的真實寫照。貴州全省土地面積九成以上為山地丘陵,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資源相對匱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嚴重。作為典型的喀斯特山區發展傳統農業困難重重,88個縣市區中50個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貴州靠山仍要吃山。有了“愚公志”,還要“巧移山”。怎樣讓“為山所困”的山區農民富起來?關鍵是農民種什麼,如何種!市場吃什麼,如何吃!

  “適宜種什麼,市場要什麼,什麼附加值高,就選擇種植什麼。”清鎮市衛城鎮蔬菜種植戶王芳説,“跟著市場轉,種植才有得賺。”

  貴州山多,氣候優良,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生態多樣性突出,利用比較優勢在差異化和獨特性上做文章,“十二五”以來,貴州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的轉型。

  貴州把建設農業園區作為農業發展的“火車頭”,集聚資源要素。截至2014年底,貴州省213個省級園區實現入駐企業2421家,從業農民300余萬,累計建成商品化種植基地650余萬畝,培育農民合作社2771家,實現總産值993億元人民幣。

  即將迎來的春茶採摘,走進湄潭縣湄江邊上的核桃壩村,可見滿目蔥蘢的茶樹。核桃壩有著中國西南茶葉第一村的美譽。這些年,村“兩委”帶領群眾調結構、闖市場、拓發展,以茶産業為核桃壩的發展之本。目前,核桃壩茶園規模已達11400畝,人均3畝以上,30畝以上種植大戶85戶,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10年前的不足2000元提升到10000元,半數家庭購置了汽車,100%的家庭有摩托車。

  在核桃壩村逛一圈,老年公寓、衛生院、茶文化廣場、停車場、茶青市場、標準化垂釣競技場、接待中心一一建成,核桃壩成功探索出一條社區化新農村建設的路子,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優秀範例。現在的核桃壩,在貴州省是數得上的“明星村”。

  與湄潭縣相鄰的鳳岡縣,著名茶村永安鎮田壩村,也是片片茶園星羅棋佈于松林之間。全村茶園約4萬畝,茶葉加工廠80多家,農民人均收入9000多元。田壩人以茶為媒打造茶旅一體化,由田壩茶農自發抱團招商引資打造的“茶旅一條街”已經營運,自建60多家茶莊,休閒觀光、體驗採茶炒茶,品嘗當地美食,茶旅一體化不到半年,就吸引遊客25萬人次,收入2億多元人民幣。

  “以遊促農、農旅互動,只是貴州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貴州省農委常務副主任胡繼承認為,“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和體驗等功能,組合開發農業旅遊産品,帶動農副産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産業發展,帶動農業‘接二連三’發展。”

  經過持之以恒的不斷努力,貴州茶産業成就斐然。截至2015年底,貴州茶園面積689萬畝,居全國第一,帶動了3040家茶葉加工廠,引導了400余萬農民從事茶葉種植加工及升級服務。

  貴州類似長順、清鎮、湄潭、鳳岡這樣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發展生態高值農業的特色生態農業産業縣不在少數:晴隆種草養羊、印江生産香菇和黑木耳食用菌、獨山三都榕江栽種綠色蔬菜等等都取得良好效果。

  貴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説,在過去,山地是制約貴州發展的現實環境,如今,山地正在成為貴州最大的發展特色。“十二五”以來,貴州立足山地的立體氣候優勢、特色優勢産業,集聚要素資源,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山地生態高值農業。

  “十二五”期間,貴州的交通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西南陸路綜合交通樞紐逐步形成,並漸漸融入了全國發展的大平臺,具備了把無污染山珍農産品銷往周邊及全國的物流條件,大力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正逢其時。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