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超富硒物種“虎耳金” 讓硒蛋白從概念變成實物

三農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2016年01月27日 09: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虎耳金資料圖

  本報記者朱海洋

  在食材界,野菜可謂一支奇兵。脫去下裏巴人的外衣,近年來,不少野菜搖身一變,不但上了百姓餐桌,還登堂入室,經眾多名廚的手中脫胎換骨,成為名副其實的野山珍。

  在地處湘鄂兩省分界的壺瓶山上,就有種野菜一直久居深閨人未知,僅被山下一些村民用作火鍋菜食用,當地稱其為“山白菜”。然而科研人員發現,這山間野菜來頭不小,屬於一種新物種,不僅口感鮮嫩獨特,可作為蔬菜走上餐桌,難能可貴的是,它富含硒元素,能提取出植物硒蛋白,從而衍生出一系列生物硒製品。因此前景無限,被寄予厚望。

  “虎耳金”有了正式戶口

  “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詩人李白筆下中的壺瓶山,自古便神秘而富有。山白菜就長在海拔千米以上的溪邊或濕地旁,被當地人以火鍋菜食之。

  1983年,湖州師範大學劉林翰、劉克明兩名教授偶然間發現山白菜,經仔細研究,其為“碎米薺屬”,因長于壺瓶山,得名“壺瓶碎米薺”。儘管很早被發現,在此後的20多年中,壺瓶碎米薺卻遲遲未能在《中國植物志》上得到合法戶口。

  憑著知識和經驗,學術界均認為壺瓶碎米薺極有可能是植物新種,並通過查找各類植物志,確定其與露珠碎米薺屬近緣種,但如何區分二者,一直缺乏有力證據。

  白宏鋒是湖州師範學院的生物學老師,他多次帶隊遠赴壺瓶山實地考察,採回標本後,白宏鋒從植物的形態、結構等不同角度,進行詳細和深入研究,幾乎翻遍了不同地方植物志對十字花科物種的描述,重點對比壺瓶碎米薺與露珠碎米薺的形態特徵差異。此後,他還專門向國際上知名的十字花科植物分類學專家請教,從細胞生物學的染色體組入手,編寫了相近物種的檢索表。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兩年的研究,白宏鋒斷定,壺瓶碎米薺就是新物種。2008年,該成果刊登于美國植物學雜誌《Novon》,從分類學意義上首度明確其身份。次年,壺瓶碎米薺正式被《中國植物志》收錄,成為我國特有的十字花科碎米薺屬植物。由於學名過於拗口,見該植物葉片形似老虎耳朵,白宏鋒特意為它取了個既形象又上口的名字——虎耳金。

  驚現“抗癌之王

  ”硒元素

  白宏鋒與虎耳金的緣分並未就此結束。隨著研究的深入,他驚喜地發現,虎耳金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具有一個特異功能——超強的富硒作用。

  硒,是人體必需的15種微量元素之一,被稱為“抗癌之王”,還具有抗氧化、抗有害重金屬、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功效。然而,硒並不能在體內自行合成,只能靠外部攝入補充。數據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僅在50到250微克之間,全國面臨硒“隱性饑餓”的人口比例高達近7成。

  讓白宏鋒更感意外的是,曬乾後的虎耳金根中,累積硒竟高達8000微克/克,葉中累積硒也達到3000微克/克。通過對提取出來的有機硒分析,白宏鋒發現,其硒成分主要以硒代氨基酸形式存在。至此,植物硒蛋白正式面世。

  這一發現意味著什麼?即便在“世界硒都”湖北恩施,都一直未見超富硒物種蹤影;另一方面,硒蛋白雖早已被列入國家食品名錄,但市場上一片空白,原因是許多植物中的硒蛋白微乎其微,毫無提取價值。因此,虎耳金這一性能的發現,既為如何利用硒資源找到了一條現實路徑,也讓硒蛋白首次從概念變成實物,填補了市場空白。

  “提取天然植物有機硒可謂前景無限,它可以加工成富硒食品、飲料等各類産品。一直以來,我國嚴重缺乏高安全、標準化的生物硒製品,這一發現,無疑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植物硒蛋白營養強化劑。”白宏鋒介紹説。為了更好地推動成果落地,幾年前,他與創立不久的天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著力研發相關硒蛋白産品。

  解決下山後種子萌發問題

  虎耳金因長年生活陰濕環境下,對生長環境十分挑剔,但無論如何,虎耳金若要走向市場,異地規模種植始終是繞不過去的門檻。在原産地,虎耳金為多年生,引種異地栽培後,可通過大棚模擬種植環境,在技術上不成問題,但因無法越夏,其轉為二年生,11月大棚覆蓋,次年4月開花,5月成熟采收。

  白宏鋒告訴記者,實現異地種植最難的一環便在於種子萌發。在壺瓶山一帶的自然分佈區內,虎耳金種子無休眠現象,能自然萌發成苗,但到了其他地區,則必須人工育苗,否則萌發率極低。經過對種子萌發特性的幾年研究,這一難題終於得到攻克。

  當實驗室培育已大功告成,但一到田裏,虎耳金種植就問題迭出,最嚴重的時候,幼苗死亡率甚至超過一半。面對難以控制的自然環境,白宏鋒重新對溫度、光照、PH值等環境因子做了深入和細緻的研究。在耗時3年後,隨著一個個問題被破解,虎耳金的異地規模化種植終於成為現實。

  起初,為推動虎耳金成為大眾蔬菜,白宏鋒曾向當地農戶力薦,在浙江湖州當地試種了10畝,並親自教導種植技術。然而勞心勞力卻事與願違,由於消費者缺乏認可,到了市場上,虎耳金無人問津。無奈之下,白宏鋒只能將精力轉向硒蛋白的研究,逐漸向精純硒蛋白邁進,近年來多有斬獲。

  如今異地規模種植的種種技術障礙均已攻克,但欠臨門一腳,對虎耳金餐桌遇冷一事,白宏鋒十分惋惜。他認為,就當前而言,消費者對硒元素缺乏相應認知,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普及力度有待提高,一種新植物的普及的確需要一個過程,而也絕非一個研究團隊所能完成的。

  在白宏鋒心中,生物硒製品的研究與探索固然重要,但作為虎耳金的命名者,他更希望看到有朝一日虎耳金能作為全新優質的野生蔬菜,走上百姓餐桌成為新貴,為人們的健康飲食添彩。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