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月9日,一年一度的“清華三農論壇2016”在清華大學舉行。國內農業領域專家學者及企業家匯聚一堂,探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以及如何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村全面小康的新思路新對策。與會專家認為,當前中國農業、農村面臨三大問題。
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是當務之急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陳錫文認為,中國農業、農村當前面臨三大問題:一是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的農業補貼收儲制度亟須完善;二是農民增收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三是脫貧工作已到攻堅階段,確保實現國家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任重道遠。“目前國內外糧食價格差距較大,農業競爭力不足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國際糧價大幅度下跌、人民幣升值以及全球能源價格下跌導致的海運價格暴跌。新一輪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對糧農的補貼辦法及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要同時達到抑制玉米替代品進口的任意增長、不再增加庫存、活躍各類市場主體、不讓農民吃虧這四大目標。”陳錫文説。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杜鷹認為,農産品價格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改革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是農村改革的當務之急。玉米作為中國最大的收購糧食品種,面臨庫存積壓嚴重、加工企業慘澹經營、國內外差價拉大、臨時收儲玉米拍賣成交率低的問題,須進一步下調玉米臨時收儲價格,同時對玉米種植者給予補貼。杜鷹強調,下調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有兩個基準,一是下調後的價格應儘量接近市場;二是要給農民補貼。同時,要從儘快卸庫、控制進口和調整東部種植結構三個方面進行配套改革。
農民增收面臨挑戰和壓力
“中國農業、農村當前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農民增收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主要是目前農産品價格大多下跌,農業增産、農民靠農業增收的難度大;同時建築業和製造業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外出務工勞動力呈減少態勢。”陳錫文認為,面對這些挑戰和壓力,須用推動土地股份合作和土地託管,建設高標準農田,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鄉村旅遊,發展農村電商等方式拉長農業産業鏈與農産品供應鏈。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浙江松陽和麗水、四川邛崍和崇州的調研發現,討論“三農”問題不能就農業談農業、就農村談農村,而是要把城鄉作為整體來討論。只有沿著這種思路,農民增收才會成為可能。
“城市是引擎,資本、知識和人才的積累都發生在城市,僅僅靠農村內生力量的生産、積累與儲蓄,很難建成現代化農村。解決‘三農’問題須研究如何向城市借力。其途徑第一是要善用城市消費力,借助城市的購買力。發展鄉村旅遊、發展農村電商等都是這一途徑的具體體現。第二,要善用城市的智力,積極吸收各類人才資源為農村服務。第三,要利用城市地力,分享由於城市發展帶來的地租上漲收益。”周其仁説。
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
在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方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村經濟司司長吳曉表示,要以結構性改革強農惠農。其重點是形成農業與二、三産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
“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有效途徑。”吳曉強調,“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是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完善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延伸農業産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培育農村新型業態,推進農業形成農業與二、三産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惠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楊小平對於農民增收問題的看法是: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實現農民增收,實現中國夢,出路在於提高農業的競爭力,提高競爭力一靠技術進步、二靠制度創新,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技術進步提升産業競爭力,最難的也在農業,短板也在農業。在農業發展到由溫飽農業轉向商業農業的時代,技術規模一定要有適度的組織規模來做保障。”楊小平説道。
中國農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士余指出,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後,農村金融面臨著非常好的機遇,中央為農村規模化經營給了明確鼓勵信號,即要發揮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在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目前國內農村金融的政策性體系有待完善,農業保險的廣度和深度還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農行將採取可行措施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支持農村土地改造、農村生産經營,農村金融租賃、農村普惠金融與互聯網金融,服務於國家農村改革與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