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潘成祖經常到田裏觀察水稻發育情況
帶桂花香的大米,你吃過嗎?福建省南安市樂峰鎮爐山村潘成祖雖然只有小學文化水平,但自學成才,培植出優質晚稻“梅晚1號”,1991年11月通過南安縣科委和農業局技術鑒定和推廣。2011年秋,他又成功培育常規優質晚稻“夕陽紅1號”,經過農業部米質鑒定中心測定,確認為“二等食用秈稻品種”。他的腳步並沒有因此停止,2013年又培育出天然桂花香大米,米質得到農業部米質鑒定中心的肯定,各項指標都符合一、二級標準。昨日,記者前往探訪潘老先生,聽他講述培育大米背後的故事。
從蜜蜂傳粉得靈感 培育出桂花香米
“梅晚1號”的培育成功,調動了潘成祖育種的積極性。2008年左右,村裏不少人養蜜蜂、採荔枝蜜。同年9月下旬的一天,他在田間發現,有一群蜜蜂一直往返于水稻田與村裏的桂花樹,既採晚稻的花粉,也採桂花的花粉。他就根據雜交育種的原理分析:“通過蜜蜂傳粉,晚稻有可能與桂花雜交,那麼會不會成為一種天然桂花香的大米?”
一直致力於研究泰國茉莉花香米、黑龍江稻花香米、遼寧省爆米花香米等各種香米的潘成祖,開始對培育桂花香米産生濃厚的興趣。“村裏有一二十棵數十年的桂花樹,桂花開花的季節,剛好晚稻開花。”他介紹,2009年秋季,他特意選擇培育20多年的水稻“夕陽紅3號”做種子,將其種植在育種場裏,通過蜜蜂與桂花傳粉,在田間不斷觀察、篩選。等到水稻挂滿枝頭,他就將每一株水稻連根帶土拔起帶回家,選出具有淡淡桂花香的幾株雜交水稻,在第二年重新播種。通過5年時間的精心培育和篩選,他終於在2013年秋季培育出了天然桂花香大米“夕陽香1號”。
價值為普通米的3倍 畝産有望再提高
潘成祖介紹,“夕陽香1號”株高1米,穗長23厘米,1畝有效穗15萬,每穗總粒數150粒,結實率達92.9%,1000粒重26克,比其他品種1000粒的19克還重7克,每畝的産量可以達到450公斤—500公斤。桂花香米遺傳性強,適應性廣,容易種植,可以抗稻瘟病等,生育期138天,比其他普通品種的168天少了1個月。
“雖然産量不是很突出,但是經濟價值是普通品種米的3倍。”潘成祖説,現在市場上1斤雜優米值3元左右,而“夕陽香1號”1斤值10元到12元。這樣推算,一畝雜優稻畝産平均500公斤,總價值2000元,而夕陽香一畝可值6000元以上,可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
潘成祖表示,去年他還選出一些畝産可達650公斤以上的夕陽香2號和夕陽香3號苗頭種,現在差抗穗頸瘟未過關,如果再經過2年試驗,有可能培育出畝産650公斤的夕陽香特種稻來。
多項指標達一級 或為南方首個香米品種
在潘成祖提供的2015年2月份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出具的檢驗報告中,記者看到,“夕陽香1號”的糙米率、精米率、透明度、膠稠度等多項指標達到一級,符合普通食用長粒形秈稻品種品質規定要求。他表示,經過兩年的種植觀察,“夕陽香1號”的株高、穗長、分蘗力、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植株整齊度、抗水稻三大病能力(稻瘟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産量、米質和口感等指標均已穩定。
他表示,據他了解,“夕陽香1號”很有可能是全國第三個香米品種,第一個是黑龍江省的稻花香,第二個是遼寧省的粳稻1052,也叫爆米花香。“夕陽香1號”或為我國南方第一個香米品種。在培育過程中,南安市委市政府、市農辦、市科技局撥款扶持,將其列為南安市科技局的專項科研項目進行重點扶持。
爐山村當地種過並吃過“夕陽香1號”的農民,對該品種用一首順口溜讚美:“田頭香,埕頭香,鍋裏煮的更加香,吃了一身全舒松,一季收入又多一康(閩南語:多很多)。”
樂峰鎮農技站站長雷燕銘表示,“夕陽香1號”算香米,因為吃起來口感有香米的品質,但目前國家只能檢測米質好壞,並不能檢測是否屬於香米,也不能檢測具體香型。他表示,香米都是各個地方少量培育,沒有辦法大面積推廣,因為它屬於常規品種,容易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