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河北涉縣苦藥材中開創甜蜜事業

三農 邯鄲日報 2016年01月14日 15: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積極探索新模式,為老區群眾找到致富新道路

  近年來,涉縣立足山區適宜中藥材生長實際,積極利用節令時差、生長習性、空間互補等特點,將中藥材種植與經濟樹木、糧食作物、旅遊開發相結合,探索出“1+3”中藥材種植模式,為老區群眾找到一條脫貧致富新道路。目前,全縣5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受益貧困群眾3萬多人。僅中藥材種植一項,即使涉縣部分貧困人口實現增收2000元。

  藥林結合,打造林下中藥材種植新模式。涉縣人愛種核桃,現有優種核桃樹40萬畝、853萬株。結合這一特點,該縣在中藥材品種選擇上,充分聽取中藥材專家意見,篩選出根係淺、喜陰涼,又與核桃樹生長相得益彰的知母、射幹、貝母等中藥材品種進行推廣。為避免中藥材與核桃樹爭地力、爭水肥、爭陽光,又便於施肥澆水和加強管理,該縣

  對不同類型的山地、不同品種的藥材,統一制定藥材間距,便於林、藥生長。每年舉辦藥材種植培訓班20多期,培訓技術人員2000多名,部分鄉村還成立林藥技術服務隊,根據藥、林生長習性,適時進行管理。推廣新技術後,該縣每畝藥林套種土地平均收入達到6000多元,比單純種植核桃樹增收2000元。

  藥糧結合,土地效率得到提升。涉縣旱作農田佔全部耕地的60%以上,農民種田“望天收”現象較為嚴重。對此,他們打好藥糧種植節令時差,積極推廣藥糧間種。涉縣道地柴胡聞名已久,但柴胡怕旱,“望天收”土地種植不宜出苗。經過反復試驗,在既將成熟的玉米地內壟與壟之間插種柴胡,利用玉米地土壤墑情,保證柴胡出苗率,改變了涉縣柴胡保不住苗的被動局面。推廣這一技術後,全縣每年種植柴胡達到2萬餘畝。涉縣北部地

  區海拔較高,由於氣溫原因,一年只能種植一季冬小麥,造成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為此,該縣積極推行小麥與荊芥輪種,即在小麥收割後,在麥茬地種荊芥,秋天荊芥收割後,正好再種小麥。由此,土地利用週期由9個月增加到12個月,畝均增收1500多元,很受群眾歡迎。涉縣多坡地、多梯田,上田與下田高度相差小則兩米,大則5米以上,過去田堰多數利用不上。對此,該縣引導群眾在堰邊種植瓜蔞等藤蔓藥材,充分利用了空間和地力。藥糧結合種植實現了群眾不愁糧吃、又有錢花的願望。

  藥遊結合,美化景區助農增收。涉縣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該縣把發展中藥材種植與女媧文化遊、紅色文化遊、綠色文化遊有機結合,按照基地化、特色化、景觀化思路,集中連片建設了一大批菊花園、射幹園、荊芥園、知母園等,使藥材

  與旅遊兩大産業實現互促共贏。在媧皇宮、王金莊等景區周邊,選取以花卉為主的中藥材品種,實行規模和造型種植,形成媧皇宮唐王峧溝中藥材旅遊長廊和10個千畝中藥材種植觀光園區。為確保景區中藥材觀賞時間,根據各品種生長習性,錯季種植,達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效果。在野生中藥材生長重點區域,籌建保護基地8個;建設中藥材博物館和中醫藥文化科普館,規劃建設以神農文化為主題的展覽館,將神農氏發明農具、普及農技、遍嘗百草、發明醫術等傳説充分展示出來;開發以藥材浴、保健治療等為特色的中藥旅遊項目,進一步拓寬産業增收渠道。同時,積極開發中藥材的固有屬性,把中藥材加工成旅遊産品,增強中藥材的附加值。如荊芥枕頭、菊花茶等,受到遊客青睞,也為藥農帶來不菲的收入。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