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海南儋州紅魚幹在東北一直備受歡迎,尤其是每到佳節,紅魚更是旺銷。我已經連續5年代理儋州紅魚干系列産品了。”1月9日,來自遼寧的儋州紅魚經銷商孫娟微笑着説。
其實,作為“儋州鹹魚”主打産品的紅魚幹,不僅在東北是香餑餑,出口到韓國等國家後也深受歡迎。
“儋州鹹魚”的歷史源遠流長。儋州沿北部灣的漁民,早在上千年前就探索出用粗鹽腌制魚類等海産品的方法。祖祖輩輩薪火相傳,這樣的産品已成為海南省儋州市頗具地方風味的美食。
儋州鹹魚的代表是紅魚。在儋州,紅魚是人們過年時必買的年貨。過年時,在家裏挂一條紅魚,寓意着在新的一年裏“鴻(紅)運當頭,年年有餘(魚)”,因此,儋州紅魚注入了意味深長的文化元素,成為當地的文化內涵。
紅魚幹是必備年貨
在儋州,幹紅魚是上等貢品,説它是貢品不是指專門給皇帝吃的,而是指它是出自深海的上等送禮佳品,給人送上一條幹紅魚,那算是最好的禮品了。
逢年過節,儋州人愛吃紅魚。但在以前,並不是每戶人家都能吃得上幹紅魚,吃上紅魚是家庭富裕的象徵。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市斤幹紅魚就要賣一塊多錢,對一個家庭來説已經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幹紅魚是算只來賣的,你要麼買一隻,要麼就站着看看過把望梅止渴的癮,沒錢人家是買不起的。
如今,品質稍差的幹紅魚在過年的時候要賣上三四十元錢一市斤,中等品質的要賣七八十元錢一市斤,上等品質的,漁民不會拿來賣的,他們留給自己吃,或是作為佳品送給自己的近親密友。
“長坡米爛洛基粽,王五狗肉香透胸,馬井紅魚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這是一首在儋州當地流傳已久的民歌,歌中提到的馬井紅魚,就是儋州的漁業大鎮白馬井鎮出産的紅魚幹。
實際上,在海南菜裏,鹹魚茄子煲是平常最受大家歡迎的一道菜,這菜裏的鹹魚就是紅魚幹。
在儋州,最大的紅魚批零市場是那大城區裏的紅旗農貿市場,市場裏專設有海産品乾貨攤位,一年到頭都在賣,別的農貿市場所賣的海産品乾貨多數也是從這裡進的。
如今,每天來到白馬井周邊的農貿市場海産品乾貨攤位,可以看到攤位上擺着紅魚、鰻魚、紅線魚、小銀魚、魷魚、魚鰾等10多個品種,其中以紅魚最多,每個攤位都是堆得高高的。
這裡賣的紅魚幹産地主要來自白馬井、新英,也有一部分來自內地,但價格不一樣——本地的紅魚幹要50到55塊錢一斤,內地的紅魚幹則相對要便宜很多。當然這是現在的價格,春節前要普通紅魚幹都要賣到80多塊錢一斤。
儋州市民陳先生一提起紅魚便有説不完的感情,他説:“孩提時,吃上幹紅魚是最高興的事,一小塊的幹紅魚可吃上幾大碗飯,一點一點地吃,細細品嘗,其味無窮。過年過節,我父親常常買回一隻三市斤左右的幹紅魚,家裏孩子多,切下巴掌大的一塊清水煮熟就可吃上三餐。肉吃完了,其頭用來煮幹竹筍,或用來煮粥吃。紅魚粥趁熱吃,香甜可口,兄弟幾個吃得肚子鼓圓鼓圓的,吃完了就在飯桌邊喘粗氣。”
陳先生説:“我比較愛吃紅魚,兩三小塊放到清水裏煮熟,兩碗稀飯就很快下肚了,既省時又好吃。今年春節前準備去買幾條在海上曬乾的‘極品紅魚’,拿回老家孝敬父母,送給親戚好友,也給自己和妻兒慢慢品嘗。”
紅魚市場前景廣闊
隨着通信、物流、電子商務等産業的繁榮,儋州紅魚早已“遨游”出島,暢銷廣東、福建、遼寧等國內多數省市區,甚至遠銷日本、韓國,乃至歐美部分國家,成為儋州乃至海南的著名特産。
春節臨近,專門從事海産品業務的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顯得格外繁忙,國內前來訂購帶魚、紅魚等海産品的客戶絡繹不絕。
來自遼寧的收購商李大姐提起儋州紅魚則讚不絕口,她已經連續五年來海南批發儋州紅魚運往東北市場銷售。“北方人特別愛吃這種儋州紅魚,每到過年銷量大增,而且平時也很旺銷。”
主要從事紅魚加工、包裝、銷售等業務的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每到春節前紅魚幹便供不應求。
據介紹,為了保證紅魚一年四季供應市場,創華公司建設了4個保溫庫、4個速凍間和1個預冷庫,在漁汛期大量收購新鮮紅魚並利用冷藏技術進行保鮮,在陽光充足的季節分批腌制、晾曬、加工,每年加工紅魚600噸左右。
儋州市副市長張廣英説,“儋州鹹魚”産業具有多重比較優勢。這些優勢包括:一是歷史悠久。在儋州,鹹魚的生産和加工已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可謂老牌産品,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比如,鹹魚中的紅魚産品,是當地人逢年過節時的饋贈佳品,寄託着“鴻(紅)運當頭,紅紅火火,年年有餘(魚)”的美好願望。二是品質有保障。儋州水産品主要來自海洋捕撈,在生産加工過程中不加入任何添加劑,主要通過鹽焗工藝製作,屬於原生態産品,口味純正,健康養生。三是具有市場主體。目前,該市已有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從事鹹魚産品的專業加工和經營,尤其是紅魚幹産品俏銷市場。
儋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儋州紅魚加工製作主要在新州、白馬井和海頭等鎮。目前儋州全市有海洋捕撈漁船4039艘,全年紅魚産量約20萬斤,為紅魚加工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近幾年,儋州市投入資金,扶持企業改造和更新加工設備,對紅魚進行精加工,打造紅魚品牌,擴大銷售渠道,市場前景廣闊。
舌尖上的儋州紅魚
儋州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紅魚産業也是一個傳統産業,紅魚味道很好,然而卻來之不易,不少漁民仍歷歷在目,深刻地記得在海上經歷驚濤駭浪捕捉紅魚的情景。
薛海明在儋州自己創辦了一家海明洋冷凍廠,而在這之前他也是一位經歷豐富的老漁民,在海上風風雨雨幾十年的打漁生活,讓他對儋州紅魚的感情至深。
他説:儋州紅魚就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夢想”,也是我的“衣食父母”。他介紹,儋州紅魚眼間隔寬而突起,全身鮮紅色,故俗稱“紅魚”。
儋州紅魚是鹹魚中的主打産品,讓人嘗之而終生難忘。他認為,一方面,儋州紅魚象徵着“鴻(紅)運當頭,紅紅火火,年年有餘(魚)”的美好寓意,因此在儋州及周邊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無魚不成宴”的説法,沿海漁家“三牲”拜祖必有魚,尤以紅魚為上。
他對紅魚開發出的系列産品如數家珍:傳統儋州紅魚産品主要包括紅魚幹和紅魚粽兩大類,紅魚幹以“淡鹽紅魚”為上上品,這種紅魚是漁民在作業中的船舶直接曬制的;其次,就是靠岸後曬的鹹紅魚,還有用大量鹽腌制的“紅魚粽”。
其中,紅魚幹不僅可單獨成菜,它與不同食品搭配,還可製成各具風味的美味佳肴,比如可做成清蒸紅魚五花肉(即紅魚戲五花)、“紅魚山豬緣”(即紅魚燉山豬肉)、紅魚木瓜湯、香煎紅魚幹,還有紅魚粥、紅魚飯等美食。紅魚粽與豬肉清蒸是味開胃的好菜,特別説明一下,這裡説的“紅魚粽”不是端午節吃的用紅魚肉做餡的粽子而是紅魚加工的一種産品。
紅魚的吃法很多,有清水煮熟來吃,有用五層豬肉和着煮吃,有用來做腌魚菜煲,有用來包粽子,也有人用少量放到火鍋裏做調味品。
他介紹,海南幹紅魚的製作工藝要數儋州的最為講究,市面上賣的一般是漁民捕撈上船後拿鹽來腌制以防腐爛,船靠岸後,魚販才拿來開膛去肚,在太陽底下曬乾,這樣製作的紅魚幹色澤暗淡且很鹹,沒有香味。真正品質極佳的幹紅魚是漁民在海上曬乾的,魚被捕撈上船後立即開膛去內臟曬乾,不經過鹽腌制,這種幹紅魚呈金黃色,聞之有香味,吃之香甜,余味無窮。“市面上賣的呈淡黃色的幹紅魚,有些是船靠岸後魚販們用化學藥品處理過才曬乾的,這種品質的魚外表倩麗,但食之無香味。”
“紅魚産品大有文章可做。”薛海明説,紅魚産品除了以上兩大類幹品外,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多個産品,如可開發“紅魚汁罐頭”“紅魚內臟罐頭”“紅魚戲五花”熟食系列等産品。
故事中的紅魚
吳錦菊的“紅魚情結”
她13歲就走出家門,開始竄街進巷挑擔賣鹹魚幹。如今,這位昔日的 “紅魚妹”,已成為擁有一家年産值逾8000萬元的漁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她就是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吳錦菊。
戴着斗笠,穿着雨靴,穿着打扮樸素得不能再樸素,乍一看與漁港其他勞動婦女幾無二致,但是她卻經營着一家擁有十年曆史,且紅魚産品遠銷國內外的企業。
吳錦菊感慨地説,“記得我第一次挑了30斤鹹魚,運到白馬井集鎮。後來力氣漸漸練得大了,就挑到王五、中和、長坡等更遠的地方。”出生於1964年的吳錦菊,家住儋州市白馬井鎮福村。小時候她家有五姐弟,勞動力少,吃飯人多,因而家境並不寬裕。
嫁人後便與她丈夫葉志健一起過起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丈夫每天出海打漁,她就負責將打來的魚曬成魚幹,往各個市場去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她賣的紅魚幹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每天都有人前來預訂,每天的紅魚幹供不應求。
1985年,紅魚幹賣到廣東,1987年賣到香港,1992年賣到台灣,2002年做全國市場,開始銷往國外……生意越做越大,紅魚幹越來越受青睞。這樣,讓她有了萌生創業的念頭,開始拾起了從謀生到創業的夢想。
吳錦菊説,這樣的轉變,該從1987年説起。當時,香港客商到白馬井漁港收購鹹魚,價格高出本地市價。吳錦菊回憶,此事讓她很好奇也開始反思,為什麼外地企業來收購,鹹魚價格就不一樣呢?後來,她為其他老闆打工,相繼跟船到廣州、福州等地銷售鹹魚,慢慢地有了經營漁業産品的啟蒙意識。
想法還得要有勇氣去實現,但是吳棉菊不怕,她説,什麼都要嘗試,不做怎麼知道你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
2006年,已有一定商業眼光和經營經驗的吳錦菊,與丈夫一起成立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起初也是粗加工整條的鹹魚。2012年,她採用小包裝,其鹹魚系列産品主要包括紅魚幹、馬鮫魚、石斑魚等。
隨着公司生産規模的擴大,吳錦菊的公司為周邊近200人提供就業機會,其中固定員工50多人。她説,目前,她的公司實行2000元保底工資加績效工資制,每月3日就及時發放上個月工資,幹得好的員工,一般超過6000元/月。
如今,吳錦菊的公司生産的産品,遠銷廣西、廣東、東北和韓國等國內外市場。但是她説,她還是“主內”,就是管理生産,至於銷售和業務,仍然由他丈夫去操持。
憑着信譽和堅持,公司做大了,業務多了,産品供不應求。因為沒有大船,不能深海捕撈大魚,魚供應不上,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她下了血本決定自己造大船。為了闖深海捕大魚,從2014年8月開始,她與丈夫多方籌資600多萬元建造一艘200多噸位的大船。現在已開到遠海深海捕撈。
吳錦菊介紹,建造大船不僅能夠到深海遠海捕撈大魚,而且還能改變傳統的加工方式,在海上捕到魚後,既可以當場加工,也可以在甲板上晾曬了再加工,改變過去在海上輾轉多天才運回港口加工的生産習慣,這也是今後企業發展的方向,有了自己的船才能持續發展。
夢想一直在延伸。隨着業務的擴大,她開始琢磨着多元化經營,將産業鏈進行延伸,吳錦菊説,下一步她計劃引進更多機器,擴大生産規模,投資建設冰廠,專門為出海漁船供應冰塊,同時也計劃做深加工,將鹹魚幹做成“熟食品”、“即食品”,將其做成品牌,將産業鏈做大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