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最美農技員:紮根西北旱地的“苜蓿草”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12月23日 08:2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田振榮在田間察看作物長勢。

  本報記者何燁

  冬日的六盤山麓一片蒼茫,不見一點綠色。驅車在山間蜿蜒行駛了近兩個小時,我們才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所屬的西吉縣。眼下正是冬閒時節,平時忙於下鄉的田振榮就在辦公室等我們。

  西吉縣位於六盤山南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定性為不適合人類生存地區,這裡十年九旱、山大溝深,是國家級貧困縣。1990年田振榮從固原農校畢業後,回到家鄉當上了農技員,一幹就是25年。

  西吉縣的農民從來都是靠天吃飯,只有農技人員做給他們看,有了增産增收的實際效果,農民們才會相信科技的力量。

  早年間,田振榮拍著胸脯給農民保證,如果用了他的技術減産了,損失他來賠,後來一年又一年的穩産增收建立起了他與農民間的信任,現在任何新技術、新産品、新的種植模式,只要田振榮説好,農民們都放心用。從事農技推廣工作以來,田振榮就一直琢磨旱地農業如何從土裏刨食,除了外出參觀學習,他還自費訂閱了一些科研雜誌。試驗示範很較真,試驗小區上不了農機,走不了牲口,他就自己人工犁地,從不糊弄試驗流程。

  從2013年開始,他和他的旱作農業科研團隊開始在西吉縣推廣“三三制”種植模式,即土地的1/3種植馬鈴薯,1/3種玉米,1/3種旱地雜糧,之間也會採取輪作制,這幾年在田振榮的示範區,他不僅推廣“三三制”,緩控釋肥、地膜覆蓋等技術也應用起來,黃岔村的村支書王英説,這些推廣技術對村民們幫助實在是太大了,過去每畝打800斤玉米,現在輕鬆就過1000斤了。2015年是大旱之年,而田振榮指導的地膜覆蓋,卻保證了豐産。

  做給農民看,還要教農民怎麼幹。西吉縣農廣校舉辦農民培訓班,田振榮是主力講師。校長常建平説:“老田給農民講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接地氣,開始先問大家種地有什麼問題,挑共性的講。語言也通俗,省裏來的專家講馬鈴薯,説‘塊莖’農民不懂啥意思,老田就説是‘洋芋蛋’,農民就懂了。”“我自己就是農民家庭出生,和農民打交道很在行,而且我覺得做一個農技員為農民服務受他們歡迎,心裏感到很光榮。”田振榮笑笑説。

  業務過硬,還要會帶領團隊。為了讓他的組員有工作積極性,2013年他總結編寫了17萬字的《旱地農業技術指導》,最後把主編讓給了組裏的龐順家,2014年組裏編寫的一套旱地農業技術規程,他把第一編寫者又讓給了組裏另一個年輕人馬玉鵬。老田説,自己得過很多榮譽,也已經是高級農藝師了,這些功勞大家都有份,最重要的是團隊團結,大家能積極努力做好工作。

  他讓鄉親們在種糧食外再種點苜蓿,培養地力,還能作飼草。苜蓿是一種優質飼草,據説根係能長達10米深,牢牢地紮根在土地裏,田振榮就是這樣,一心為農,把自己的人生紮根在這片乾旱的土地上,頑強地生長。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