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小麥成熟後期,王立華在田間觀察小麥長勢。
□□本報記者張培奇
“每次糧食産量提升,都讓我有一種成就感,農民的糧食增産也讓我感到欣慰。”32年來一直從事農技推廣的河南省項城市農技站站長、高級農藝師王立華説。
1983年,畢業于河南百泉農業專科學校的王立華響應黨的號召——“到基層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來到項城范集鄉農技站。上班第一天他便騎上自行車,投入到農技推廣工作中。挎包裏裝滿了宣傳資料,一村一村地走訪調查,了解農業生産情況。一個多月時間,他走遍了范集鄉28個行政村,並對全鄉田塊取1000多個土樣進行化驗。
怎樣讓老百姓的糧食産量提上去?這是一直壓在王立華心中的一塊石頭。為此,剛工作他就在范集鄉農場建起了農技推廣的第一塊試驗田。懷著對工作的熱情與努力,工作第二年,他的試驗田小麥畝産就由原來的320公斤提高到452公斤。當時這個産量在産糧大區週口市奪得小麥單産第一名的成績。
自此,王立華在整個項城市成了名人,不久他便收到縣城內多個局委的邀請。“我是搞農業的,每天都是在農田裏給老百姓指導農業生産。能讓老百姓多打糧,就是我的信念。”王立華多次拒絕縣局單位的邀請,放棄了進城到更好單位工作的機會。
王立華長期堅持在基層第一線工作,正是這種堅持讓他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32年來,他先後為項城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17項,累計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次,産生經濟效益20多億元;累計直接培訓技術人員2萬多人次,培訓農民50多萬人次。
在項城糧食增産增收方面,王立華更是功不可沒。32年間,他先後引進、示範、推廣小麥新品種37個、玉米新品種29個;推動了項城六次小麥品種和四次玉米品種更新換代,糧食單産實現了從250公斤到500公斤的大跨越,總産實現了十一連增、十二連豐,為項城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提升和農業生産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裝有多少對農民的真情。”這是挂在王立華嘴邊的一句話,簡單而平凡,這也是他常年在農村跑,對腳下黃土地的無限眷戀和熱愛。
王立華總是隨身帶著農技服務聯絡卡,將自己的手機號作為技術熱線,走到哪發到哪,許多農民都熟記他的手機號,有問題直接打電話向他求助,每年他接受電話諮詢1000多個,一天最多時有10多個。“一個電話打過去,王站長很快就能來田間指導。當天能來的,他決不會拖到第二天,及時幫我們現場解決農業難題。”項城市季豐源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東升如今已經和王立華成為朋友。
“只要幹了,就要幹好。”王立華説。32年了,他熱情不減,追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