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國內科研成果轉化率低 大量農業科研成果閒置

三農 央廣網 2015年12月08日 08:3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12月7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日前聯合發佈《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3015.6億元,比上年增加1169億元,增長9.9%,標誌著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科技經費投入大國。

  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研發投入的效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相關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的研發成果轉換率僅為10%,而發達國家普遍在40%以上。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特別指出,在農業領域,目前仍有大量成果被閒置,難以得到轉化應用。

  朱啟臻:這種投入換來的應用比例比較小,導致了研究成果極大的浪費,在農業上面可能表現得更為突出。我們農業的科研成果科技貢獻率,據統計只有不到30%,遠遠低於國外的農業科技的轉化率。

  為什麼我國在農業領域裏面有大量閒置的成果不能得到轉化應用?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科技成果供給依然存在問題。很多科技成果投入和産出嚴重地脫離了老百姓的需要,這是限制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

  第二,農民對科技的需求不像我們想象的這樣旺盛。推廣科學技術的時候,農民表現出了非常冷淡的態度,有些科學技術的講座需要靠獎品吸引農民來聽課。農民對科學技術為什麼表現出這種冷落呢?主要是組織形式限制了科學技術的需求,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科學技術産生的效果微不足道。但科學技術對整個國家産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這種巨大的效益和農戶微不足道的收益,形成了矛盾。

  科技人員不知道怎麼推 農民不知道怎麼找 科研成果推廣體系亟待完善

  讓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一直存在“最後一公里”沒接通的問題,不僅造成了巨大浪費,又加劇了科技與實際脫節的情況。朱啟臻認為,在科技成果轉換過程中,單純依靠農民“拔高”很難實現,應借助合作社、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以點帶面”將科技成果用在實處。

  朱啟臻:我們必須通過組織的創新來激發農民對科技的需求。比如説,家庭農場、新型的經營主體的出現,有了一定的規模,他們對科學技術的需求也就從“被動”變成了“主動”。經常有家庭農場主到北京來,到中國農大來找到我們,需要我們給推薦或者提供新的品種,新的栽培技術,這種情況下,基層的需求就有了活力。

  另外,連接科研成果和農民需求的“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就是要完善科研的推廣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目前也是重要的制約因素之一。有些成科技人員研究出來的成果不知道怎麼推廣,農民有需要又不清楚到什麼地方尋找這種信息,就是把需求和供給聯絡起來的通道還沒有完善。所以在解決科學技術轉化的過程當中,需要從供給、需求的培養和完善的連接機制上面下功夫,才能提高成果的應用和對農業的生産做出科技方面的貢獻。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