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G65高速公路彭水武陵山大橋
入冬以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的山嶺溝壑間,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一條條嶄新的農村公路通向貧困村寨,點燃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
交通成為彭水發展的最大障礙。“十二五”以來,為破解“出行難”問題,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彭水交通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在建行政村通暢和撤並村通達工程突破1000公里。截至今年10月,全縣241個建制村已有221個村實現通暢,行政村通暢率達92%;全縣463個撤並村已通達443個村,撤並村通達率達96%。
脫貧攻堅 交通先行
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部分農村居民出行依然面臨著困難和挑戰,部分行政村還沒通暢公路,部分撤並村還沒有公路通達,大部分貧困村還沒通客車,有多個貧困村的道路缺少必要的維護和管理,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
彭水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貧困村115個、貧困戶27640戶、貧困人口99123人。彭水縣委明確提出,以貧困群眾為中心,以貧困村為重點,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為支撐,以黨的建設為保障,以“越線、脫貧、摘帽”為目標,全力以赴打好脫貧攻堅戰。
彭水縣委、縣政府經過廣泛調研摸底,發現貧困産生的最大問題在交通不暢。於是,縣委、縣政府決定“脫貧攻堅,交通先行”,堅持把農村公路尤其是貧困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為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讓其真正承載起農村群眾奔小康的夢想。
為紮實推進交通扶貧,方便群眾出行和物資運輸,幫助山區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彭水縣政府於今年7月底組織召開了全縣交通扶貧攻堅大會暨農村公路建設推進會,制定了《彭水縣交通扶貧攻堅實施方案》。
該《方案》明確交通扶貧攻堅總目標:在2015年底實現“三個百分之百”,即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100%、撤並村通達率達100%、2015年擬脫貧的貧困村開通農客達100%;到2016年底貧困村小組通達率達100%,所有貧困村開通農客達到100%。
同時,明確建設任務:投資約1.4億元建設貧困村通暢公路251公里,投資約6000萬元建設貧困村小組通達公路約400公里,投資1.4億元完成波形護欄安裝約700公里,投資約500萬元完成農客營運線路招呼站點建設。
農村交通發展帶來集鎮變化
開鑿脫貧路 打通致富路
龍溪鎮龍嘴村成為第一批農村交通扶貧攻堅的受益者。這個村是彭水115個貧困村之一,有700多人,耕地面積2600畝、林地面積6500畝,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林業資源。“因為不通公路,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和經商,長年在外或整家搬遷。”村委會主任焦輝學介紹,從8月底以來,縣交委組織了施工隊伍為村裏修建道路,寂靜的山村熱鬧起來,經過兩個多月的建設,一條平展的公路把村子與外界連接了起來。
彭水縣交委主任徐道東介紹,在調研中發現,高山深谷的一些貧困地方往往因為幾公里甚至1公里道路沒有連通就引發出貧困,“我們下決心修好修通農村公路的‘最後一公里’,開鑿脫貧路,打通致富路,暢通小康路。”
走馬沙田村就是其中之一。1.3公里左右的斷頭路讓村民進出只能靠雙腿、物資靠肩挑背磨。“如今好了,道路通暢,從家門口開車10分鐘就能到鄉里的街上,山羊也可以用車拉出去賣。”養殖戶肖西中高興地説。
不僅如此,彭水還放眼長遠,在抓緊限時保質完成農村交通扶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加大重點交通項目建設,打造內外通暢、活絡流通的交通網。
彭水計劃到2020年,構建“一江兩鐵兩高”的對外綜合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的域內幹線公路網絡,實現“1小時重慶主城、1小時周邊和20分鐘城區、1小時縣域”,推進彭石、彭豐等二級公路和梁黔、彭酉、彭務等高速公路,努力打通東向長沙、西至主城、南通貴州、北往萬州4條對外綜合運輸戰略通道。
對內交通網絡上,彭水已經啟動實施縣鄉道改造300公里、新改建聯網公路300公里、撤並村通暢公路800公里,全縣二級公路鄉鎮覆蓋率、行政村通暢和通客車率達100%。建設4個客運樞紐、35個鄉鎮客運站、17個鄉鎮客運碼頭,新建産業路900公里。
文/圖 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