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別人都養改良豬,他非要養土豬;別人家的豬4、5個月就出欄,他養的土豬要一年多才出欄。寶坻區新開口鎮王家口村的孫友民不走尋常路,念活了自己的致富經。
記者來到天蓬花生豬養殖場的時候,飼養員李廣成正在給豬喂料,李廣成介紹説,這個料不是普通的飼料,而是養殖場自己制的。“這是玉米、豆粕自己粉碎成的成品料,從豬分窩以後開始吃料一直到出欄都吃這個。”
走到豬圈外,記者還發現每個豬圈的外面都特別圈出一塊地,李廣成介紹説,這是讓豬活動的場地,説着他還打開豬圈的出口,把剛剛吃飽的豬都趕了出來,開始他們的飯後運動。“我們每天中午和晚上讓豬活動兩次,這樣可以增加瘦肉率,口感更好。”
天蓬花生豬養殖場的總經理孫友民説,這些黑白相間,長相憨憨的豬就是他的致富法寶。這些豬是2007年的時候他從湖南引進的寧鄉豬,這種豬抗病性強,肉質細膩。但要把這南方的豬帶到北方來養可並不容易。孫友民:“我進了30頭種豬,第一年也就剩3頭了,我一看不行,我又上那邊去看看。他那邊的獸醫師告訴我,讓我進小一點的豬,養小豬,讓它慢慢適應。”
土花豬養起來了,可接下來孫友民又面臨新的困難,那就是豬肉沒有銷路。孫友民告訴記者,當時他琢磨着既然不好賣,那就自己賣。他在天津市區開了第一家豬肉店,沒想到慢慢賣出了口碑,孫友民説:“現在在市裏開了五家店了,一家店一天差不多賣一頭豬吧,銷量還不錯。吃我們豬肉的人都是長期吃,全是主子戶。”
如今他的養殖場每年出欄這種土豬1000多頭,不管豬肉市場價格怎樣波動,他的土豬肉都能買到4、50塊錢一斤。眼下,土豬養殖越做越好,孫友民也有了新的想法:“我準備建一個自己的品牌,把豬肉賣到北京去,再把豬場擴大規模,年存欄量達到2000頭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