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錯季果菜:珍貴的“錯過”

三農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2015年09月28日 09:3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在陜西省大荔縣東部黃河古道老崖上的安仁鎮小坡村,過去被拋棄荒蕪的鹽鹼地,如今已是炙手可熱、半壟難求的高産田。

  逆襲是怎樣實現的?在道路兩邊,一排排白色的大棚在陽光照射下整齊排列,掀起底簾的大棚中,一粒粒泛著紅暈的冬棗挂滿枝頭,好似張著笑臉歡迎它們的客人。

  “冬棗讓小坡村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僅冬棗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萬元以上,全村收入的90%來源於冬棗産業。”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説,“以前都沒錢供孩子上學,而現在我們都買了車,孩子上學根本不成問題,在縣城買房也不是問題。”

  在大荔縣,處處可見如小坡村一樣通過發展冬棗産業致富的村子。如今,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已達30萬畝,挂果面積20萬畝,今年預計産量28萬噸,産值30億元。

  “‘設施栽培、錯峰上市’是大荔冬棗能夠在全國眾多冬棗産區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周愛英説,“大荔縣種植冬棗也並非一帆風順,雖然自然條件與冬棗的各生育階段十分吻合,但是由於冬棗的成熟期與大荔縣秋季降雨相遇,露天種植裂果損失嚴重。”

  從2006年開始,大荔棗農開始在政府支持和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大棚種冬棗的試驗。經過3年研究,冬棗設施栽培技術基本成熟,2008年在大荔縣的許莊鎮、安仁鎮,農民就地取材,用竹竿、水泥樁等材料搭建防雨設施和栽培設施。

  冬棗設施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特別是造價相對低廉的設施(冷棚)栽培,讓大荔冬棗成熟期提前一個月左右,第一茬果在8月中旬就可采收。由於佔據成熟早品質佳的優勢,大荔冬棗價格行情一直較高,畝均效益2萬元左右。

  安仁鎮紅星村棗農馬德孝種植冬棗15畝,均為設施(冷棚)栽培,去年收入23萬元。馬德孝告訴記者:“通過發展設施栽培,不僅避免了秋季降雨造成的裂果,防止冰雹對冬棗的損害,還提前了冬棗的上市時間,高效益高回報的設施栽培激發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全村雖然只有3000畝地,但是卻種植冬棗4000畝,很多農民都到別的村包地種冬棗。”

  周愛英告訴記者,今年通過溫室大棚種植冬棗,進一步提前了冬棗的上市時間,最早上市的冬棗價格達到每斤100元,到銷售後期也沒有低於20元一斤的。“大荔冬棗是全國上市較早的冬棗,在市場上佔有優勢。”周愛英説。

采收期延長一倍黃岩茭白效益咋增

本報記者 朱海洋

  清晨,天還微微亮,成片的茭白田裏,茭農們早已頭戴斗笠、身穿防水褲忙開了;一輛輛小四輪噠噠作響,負責轉運拔下的茭白;在村口的加工中心,方圓幾裏運來的茭白漸成小山,女人忙著去殼、洗刷和包裝,男人則身手敏捷地扛貨、稱重、裝車。幾個小時後,幾十萬斤茭白就跑在運往上海、廣州、安徽等地市場的路上了。

  這幕場景在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澄江街道臨西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臨西村以種植茭白為主,依靠這一項,人均純收入近萬元。

  培土護茭:

  幾乎所有田塊都能種茭白

  “臨西村所産茭白品種基本以‘黃岩雙季茭’與‘浙茭三號’為主,具有上市早、産量高、品質優、效益好的特點,最高批發價達14元一公斤,後期最低時,帶殼批發價也有4元一公斤。”臨潭茭白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友春既是有30多年經驗的老茭農,也是遠近聞名的“土專家”。他告訴記者,生産的秘訣就在於種植技術的改良。

  護茭方式從深水護茭變為培土護茭。“以往用深水護茭,采收期氣溫高,必須及時采收,否則茭白極易老化,失去食用價值。而培土護茭後,土壤有一定的阻隔保溫作用,不僅解決了上述問題,還擴大了適種範圍,除了爛水田、低窪田之外,幾乎所有的田塊均可種植茭白。”王友春説。

  棚室栽培:最早3月下旬就能上市

  如果説護茭方式的改良效果主要體現在産量和品質上,那麼,從露地到棚室栽培,則讓茭白上市更早。目前包括臨西村在內,黃岩區近3萬畝雙季茭白,已全部實行冬春季棚室栽培,其中大中棚比例佔八成以上。

  王友春告訴記者,應用設施栽培後,他們將農膜覆蓋時間提至12月中下旬,現在最早的一批茭白3月下旬就能上市,4月上旬進入采收旺季,比浙江省內的余姚、嘉興及省外的江蘇、上海等主要茭白産區,足足提前了一個多月。

  除了提早上市,棚室栽培的産量還比露地茭白高出三成以上。這是因為露地栽培的茭白采收期只有20到25天,而棚室茭白采收期有50多天,因此茭莢較為粗大。

  帶胎苗定植:

  成活率接近100%

  茭白是極易退化的水生蔬菜,過去直接用茭莢做種苗定植,每年必須加以提純復壯防止其退化。現在,臨西村茭農改為帶胎留種,即用茭莢分孽出的苗做種,雖然繁殖系數較低,但能有效地保證品種純度,而且比原來的成活率要提高兩到三成,幾乎達到100%。

  當地茭農還告訴記者,採用帶胎留種後,省去了選留種需配置的良種田或寄秧田,也省去了二次移植,省工省力。

  “三項技術改良後,茭白得以提早上市,錯開了旺銷季節,價格上自然優勢明顯。”王友春説,“加上商品性和産量雙雙提升,效益連年看漲。”如今,他的茭田上季畝産5000斤以上,下季畝産2000斤到3000斤,光靠下季收入就已賺回種植成本,每畝凈收入13000多元,效益十分可觀。

上市時間從二十多天延長到一百多天夏秋季節也能吃到鮮香椿

  日前,在河南省淅川縣毛堂鄉洞河村的一片玉米地裏,間種的一株株矮化香椿樹長勢正旺。玉米地主人王虎算了一筆賬,他種了5畝香椿樹,從5月中旬摘到10月初,畝均1000多公斤的産量,能收入近1萬元。

  香椿本是春天的美味,前後只有二十多天的上市期。春季一過,野香椿大面積下市的時候,王虎的反季節香椿就開始在淅川縣城及周邊縣市上市了。今年43歲的王虎是毛堂鄉洞河村農民,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肯幹會鑽研。2002年,他從山東學習回來,開始嘗試矮化密植香椿樹。“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喜歡吃的人不少。但是,野香椿樹産量低,採摘期短,還沒吃夠就買不到了。”為了讓人們能在夏秋季節吃到新鮮香椿,他把家裏的5畝玉米地都套種了自己試驗育苗的矮化香椿樹。

  王虎告訴筆者,所謂矮化密植,就是將香椿苗木經過技術處理後,養成棚狀多側枝的矮化幼樹,不僅可以大密度栽植,還能分期採芽,産量和品質都大幅度提高。王虎説:“只要熬過了最初三年生長期,香椿不嬌氣,病蟲害也少,打理並不費事。”

  一米是矮化香椿樹的身高極限,有了間隔種植的玉米葉為其遮陽擋陰,加上王虎夫婦的精心培育,這些已有13年樹齡的香椿樹越長越旺盛,産量也越來越高。“有收成的第一年才掙了320元,現在一年掙到5萬元啦!”王虎告訴筆者,從去年開始,他的供貨對象不僅限于飯店,一大半賣到了市場上,剩下的真空冷凍起來,冬天還能繼續出售。

  王虎還尋思著繼續擴大種植面積,讓更多人了解矮化香椿樹的好處,也讓更多人品嘗到他的反季節香椿。

  任振宇 劉長君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