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縉雲舒洪東魁楊梅雖早已下市,但那酸甜交融的滋味,留駐在各地遊客的舌尖;曾墜在枝頭的纍纍果實,也化為村民沉甸甸的錢袋。
提起山鄉林地間的楊梅富民産業,繞不開仁岸村村黨支部書記何偉峰。他以遠見,選準了村莊發展的路子;他用毅力,帶領村民挺過創業之初;他以智慧,拓寬仁岸楊梅的市場。
沒有人會想到,今年44歲的何偉峰已連續24年擔任仁岸村的主職幹部。回想起20歲擔任村委會主任、26歲接任村支書的經歷,何偉峰解釋説:“大家正是看重我‘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
仁岸村佔地9.8平方公里,人口約2600人。由於産業結構單一,仁岸村1990年的人均年收入僅有約600元。1991年,縉雲推行“一村一品”,要求各村發展特色産業致富,時任村支書的潘長紅找來了頗有經濟頭腦的何偉峰商量。村幹部們共同商定,引入當時僅出産于仙居的東魁楊梅。
有了決策,村民卻犯起了嘀咕。種植楊梅需5年後才産果,回報週期較長,且收果期僅10余天,易受雨天影響。剛開始,僅有少數人引種了500畝楊梅。為發動村民,何偉峰砍掉自家楊梅林,修築了直通山頂的“楊梅公路”,方便運輸和售賣。
如今,仁岸村的楊梅成了村支柱産業,種植總面積達5000畝,盛産面積超3000畝,並於2008年註冊了“仙仁楊梅”品牌,201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起初,因摸不透楊梅習性,仁岸楊梅起步時的産量、甜度一直難與仙居楊梅比肩。何偉峰明白,只有農業技術才能解決難題。2001年,進駐舒洪鎮的農技站站長陳岳強成了他的“最佳拍檔”。
在何偉峰的邀請下,陳岳強成了仁岸村的常客。兩人常泡在楊梅山上,討論商量如何改良品種。為避免使用農藥,他們選擇了生物滅蟲燈和人工方式生態種養。他們還採用疏果技術,將每棵果樹的結果數控制在楊梅甜度最高的水平線上。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標識著楊梅的甜度,這個指標“仙仁楊梅”從2008年的11.9%提高到了2012年的13.9%,今年再創15%新高。“仙仁楊梅”還曾在省農業吉尼斯擂臺賽上兩度獲譽“浙江最甜楊梅”。甜度助推了價格,其售價已從之前每斤兩三元的低價,到現在最高可賣到每斤50多元。
如今,仁岸村的梅農已不再是接受種植技術培訓的學生。在農閒時節,他們走出村子,在附近村當起楊梅師傅,每天可收入300元授課費。
今年仁岸村共出産楊梅1000余噸,但梅農們卻一點不愁銷路。據何偉峰介紹,當天僅仁岸楊梅專業合作社這一個銷售區就售出楊梅5噸以上,銷售額共計10多萬元。除了供不應求的國內市場,“仙仁楊梅”還在去年進入香港展銷會櫃臺。
“今年是楊梅小年,但我的收入不錯。”村民何忠憑著家中30株梅樹已收入了3萬元利潤。而為銷路前後奔波的何偉峰曬出了如楊梅般黝黑的膚色。
如今,穿村而過的盤溪北邊,建起了一座簇新的楊梅市場。何偉峰將帶領著村民再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