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沙漠上種地,應該怎樣種?

三農 經濟日報 2015年08月28日 08:4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陜西榆林市榆陽區園藝技術推廣站駐村科技特派員張連虎(左)正在指導村民修剪葡萄樹。

  陜西大地種業有限公司馬鈴薯基地內的大型移動式噴灌設施正在澆水。本報記者 劉 慧攝

  當前我國農業生産發展受到耕地資源減少和環境資源承載力有限等硬約束。我國現有沙漠化面積173萬畝,在乾旱沙漠區拓展農業生産空間大有潛力可挖。但是,沙區生態脆弱,要找到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農業的平衡點,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農田。

  在許多地方,沙漠正在變為農田,還有一些地方也正躍躍欲試。那麼在沙漠上搞農業開發,究竟應該咋樣搞?是有節制的開發,還是大規模的推進,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度調研。

  沙區農業方興未艾

  進入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芹河鄉酸梨海則村,記者看到幾十幢溫室大棚矗立在沙地中間。榆陽區園藝技術推廣站科技特派員張連虎告訴記者,這裡是酸梨海則村設施蔬菜種植基地,該村雖然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但由於地下水資源豐富,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酸梨海則村整理、改良沙地,發展設施蔬菜和水果,種植的草莓、葡萄、香瓜、黃瓜等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酸梨海則村因此成為陜西省有名的一村一品示範村,村民戶均年收入達10多萬元。

  榆林市地處陜西省最北部,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緣,曾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防沙治沙,林木覆蓋率由建國前的0.9%增長到如今的33%,北部風沙區860萬畝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150萬畝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

  榆林市農業局副調研員劉忠雄告訴記者,隨著生態狀況的改善,近年來榆林市通過土地佔補平衡項目在沙區開發耕地15萬畝,建立起一個個現代化大農場,設施農業方興未艾。“在追求生態效益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沙地農業,有利於調動當地防沙治沙的積極性,實現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劉忠雄説。

  與榆林市一樣,被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佔據近一半面積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也曾是我國遭受荒漠化侵害較重的地區。經過幾十年防沙治沙,鄂爾多斯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變,毛烏素沙地的治理率達到75%以上,庫布其沙漠的治理率達到25%以上。鄂爾多斯在小心翼翼呵護著得來不易的沙漠綠洲的同時,也在探索把沙漠綠洲變為良田的可能性。

  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林業局副局長吳向東認為,目前我國耕地資源緊缺,可以向沙漠拓展農業生産空間。但是,要把沙漠綠洲改造為耕地而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當前缺乏科學有效的技術和理論支撐。如果在沙區過度發展農業就會導致水位下降,很可能造成沙地的二次荒漠化。就目前各地探索的情況,應該遵循“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原則,充分利用沙漠地區的光熱資源和林木資源,發展沙棘、沙柳、檸條、甘草等産業。

  據了解,在沙漠治理比較好的地區能否開發良田發展農業一直存有爭議。目前,陜西、寧夏、甘肅和內蒙古等荒漠化地區在保護生態環境的過程中也在探索發展沙地農業,陜北的馬鈴薯、寧夏的枸杞、甘肅的向日葵、新疆的葡萄等已經在市場形成一定的影響力。

  專家認為,人們希望擺脫自然經濟條件制約,獲得風調雨順的農業豐收,這樣的願望無可厚非,但不同地域有其固有特性,人們無法改變地域的自然屬性,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消除乾旱氣候。人們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不斷實踐,理性總結出綜合性措施,實現在嚴酷氣候條件下因地制宜、創新發展。

  嚴格控制開發規模

  記者在沙區採訪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適度開發。經歷過沙漠侵害的人們,更懂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榆林市國土規劃局副局長李安雄告訴記者,為了避免在沙區過度發展農業破壞生態環境,他們嚴格控制耕地開發規模,每年通過耕地佔補平衡項目開發的耕地不超過5萬畝。

  據了解,榆林市被確定為全國“多規合一”試點市以來,在土地利用方面形成一個整體規劃,構建統一的包括建設用地規模控制線、城鎮開發邊界、産業開發邊界、採礦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等在內的空間管控體系,任何土地利用必須服從這個規劃。

  與榆林市一樣,鄂爾多斯對土地實行嚴格管控。鄂爾多斯市林業局總工程師毛雲峰告訴記者,多年來,鄂爾多斯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一張生態藍圖繪到底。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早在10多年前,鄂爾多斯市就實施嚴格的三區發展規劃,把境內區域分為農牧業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

  鄂爾多斯農牧業優化開發區主要分佈在沿黃河、無定河流域,是建設現代農牧業、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核心區。達拉特旗黃河沿岸和無定河沿岸,水資源豐富,通過把沙區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農牧業限制開發區人口與環境矛盾突出,鄂爾多斯堅決落實以水定田、以田定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發展方針,堅決把超出環境承載力的農牧民轉移出去,把超載的牲畜減下來,使一部分勞動力由一産轉向二、三産業。在此基礎上,鄂爾多斯以生態建設和保護為重點,加強以水為中心的農田草牧場建設,適度發展農牧業經濟,堅決禁止過度開發。

  在農牧業禁止開發區最大的基本建設就是生態建設,鄂爾多斯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大人口轉移力度,儘快將該區域從事農牧業生産活動的農牧民遷出,減少人類的干擾破壞,減輕生態環境承載壓力,恢復植被。

  “三區發展規劃實施10多年來,效果非常好,避免了耕地過分擴張,有效地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和林沙産業發展,實現了沙漠增綠、百姓致富、企業增稅,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毛雲峰説。

  多舉措做好管護

  對於已經開發的耕地,如何做好耕地後期管護,避免掠奪性經營,防止耕地二次沙漠化,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劉忠雄告訴記者,沙地比較貧瘠,不適合直接種植農作物,要把沙地改造成耕地,首先要對土壤進行化驗,符合耕地開發要求的才可以開發,然後給沙地墊10至15公分黃土和混凝土。要通過實施嚴格的農作物輪作倒茬、秸稈還田和種植冬小麥等種地養地相結合的農作方式,加強耕地後期管理,把耕地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站在榆陽區馬合鎮的陜西大地種業有限公司馬鈴薯育種基地觀景臺上遠眺,上萬畝的馬鈴薯一望無垠。公司董事長郝光方告訴記者,他們公司2012年承包了1.97萬畝經過改造的沙地,種植馬鈴薯1萬畝,其他土地種植了玉米、紫花苜蓿等優質牧草,土地利用率達到70%左右。“承包土地第一年,耕種時風吹沙跑。我們通過秸稈還田、種植冬小麥等措施鞏固沙地,提高土壤肥力。現在沙地越來越平整,土壤肥力越來越高,種植收益越來越好,去年每畝地純收入達300元左右,今年預計能達到500元左右。”郝光方説。

  記者看到,在一些不能耕種的沙丘上,大地公司種植了沙柳、檸條、沙蒿等沙生植物和紫花苜蓿。郝光方説,為了抵禦土地風蝕,他們平時不讓耕地有任何裸露,耕地周圍都種植了防護林,嚴格實行馬鈴薯、玉米輪作倒茬模式。“在冬季農閒時節,秸稈全部還田,用秸稈覆蓋土地。有的地塊種植冬小麥,來年春天耕地時冬小麥還田,還能提高土壤肥力。”郝光方説,“但是,種植冬小麥是保護耕地最有效的措施,但是增加了種植成本。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大這方面的補貼力度”。

  在榆林和鄂爾多斯採訪期間,記者了解到一些現代化農場中廣泛採用了節水灌溉技術。榆林市榆陽區馬合鎮馬鈴薯基地和陜西靖邊縣海子灘鎮高海則馬鈴薯基地,廣泛採用大型移動式噴灌設施進行噴灌澆水,農民在設施農業大棚中普遍採用滴灌技術。在內蒙古達拉特旗的一些沙區農田裏,農民們大多采用微噴灌技術。

  榆林市農業技術中心技術員劉肖認為,大型移動式噴灌設施雖能起到節水的作用,但還是容易造成水資源浪費,會造成土地鹽漬化,推廣滴灌和微噴灌比較符合沙區農業需求。應該建立地下水位動態監測機制,隨時監測地下水位變化情況,地下水位下降時,就要實行休耕,讓其恢復植被。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