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優點數不盡 稻魚養魚強勢歸來

三農 四川農村日報 2015年08月04日 10:0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穩糧促魚·增效提質·生態節能

  □本報記者 吳平

  綠色的水稻、紅色的魚兒、不遠處的粉墻黛瓦,構成一幅樸素又動人的田園風景畫。7月24日,在全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場會上,崇州市的稻田綜合種養,讓與會代表感到既親切又陌生。

  “在上世紀80年代,四川稻田養魚曾是全國的典型。但因為田塊太小經營太散,每戶也就撿個鹽巴錢,隨著經濟發展,稻田養魚的性價比下降,便逐漸萎縮了。”8月3日,省水産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陳浩告訴記者,如今水産品需求增加,但養殖水面已經接近飽和,只能在稻田中挖掘潛力。而水稻規模化經營,又為稻田魚的商品性、産業性提供了保障,除了魚,還能養蝦、蟹、甲魚、泥鰍。由此,新一輪“加強版”的稻田綜合種養又在崇州全面展開。

  生態又增收稻魚養魚東山再起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産研究所副所長李良玉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成都市水産品總量要在目前8萬噸的基礎上翻一番,但耕地紅線不能碰,不能依靠擴大專業養池來完成這個任務。出路在哪?

  “工廠化的設施漁業投入高、條件限制多,現有的養殖水域潛力有限。相比之下,稻田綜合種養是最切實可行的,不僅能增加水産産出,還彌補了單純種糧比較效益低的弊端。”陳浩説,此外由於水稻生産和水生動物之間形成了良性利用,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化肥和農藥,改善土壤的面源污染,能一舉多得實現農業的生態、高效、現代化。在水産增量、糧食安全、環境改善等多重需求之下,重啟稻田種養勢在必行。

  “其實成都有宜漁稻田100多萬畝,但養殖規模較小、品種單一、産量少、效益低,直到去年全市稻田養殖只有5000多畝。”李良玉説,為強化科技支撐,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産研究所聯合了省內外的水産、水稻等行業專家,組建了成都市稻田綜合種養推廣體系專家團隊,採用技術培訓、現場指導、基層駐點等形式,集成創新推廣應用國內先進的稻田綜合種養技術。2015年,成都市8個區縣發展了1.8萬畝的稻蟹、稻蝦、稻鱉、稻鰍和稻魚5種養殖模式的稻田綜合種養示範基地,目前崇州已走在了全省前沿。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