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生態致富 綠滿山鄉

三農 經濟日報 2015年07月28日 08:5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四川省綿陽市沙壩村獼猴桃合作社農戶正在整理果樹。

  本報記者

  劉 暢攝

  “你看這位大爺,這麼熱的天還在山上割草,身體好得很!”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沙壩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易元富指著自家養牛場外小山坡上的楊大爺説。“背靠大山搞養殖是運氣好,這草又肥又嫩,喂牛最合適。”楊大爺把捆緊的草堆往肩上一扛,邁開大步走下山坡,快步進入養牛場。養牛場裏的250多頭肉牛早已被訂購,“最遠的賣到江蘇、上海,每年有50多萬元收入,不枉我當年貸款都要養牛。”易元富説。

  初夏時節,記者在沙壩村採訪發現,不少鄉親擺脫了地震的陰影,靠著山區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種養殖業發家致富。生態種養殖成為沙壩村遠近聞名的一張名片,也是其農産品暢銷的主要原因。

  很難想象,沙壩村在汶川地震中有106人遇難、192戶房屋倒塌,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全毀。更不幸的是,2013年7月9日,一場特大洪災造成唐家山堰塞湖潰壩,沖毀了該村35戶群眾新建的房屋,寨子裏剛剛興起的旅遊業遭遇滅頂之災。

  在規劃重建時,沙壩村根據依山而建的實際,在土地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當地政府合理安排項目資金,整理出耕地350余畝。在合理利用耕地基礎上,沙壩村按照“勞務輸出、特色種養殖和體驗旅遊相結合”的發展思路,推進全面新村建設。毗鄰老縣城地震遺址,獨特的區位優勢,讓富有遠見的沙壩人又一次把握住了機遇。“建設旅遊村,積極發展生態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成為該村致富的又一渠道。

  利用山區特殊的氣候優勢,重點發展獼猴桃種植是村民們共同商討的結果。記者在半山腰的獼猴桃基地看到,有農民正在給果樹施肥,一排排果樹枝繁葉茂,挂滿果實。49歲的女村支書余志麗告訴記者,近200畝獼猴桃種植由一個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村民把土地以入股的方式交給合作社。“每畝獼猴桃可以收入3000元,是種糧純收入的5倍以上,能帶動300名農民致富。國慶前後産果子的時候,還會吸引更多遊客來採摘、品嘗。”余志麗説。

  除了發展種植業,像易元富一樣“靠山吃山”發展養殖業的農戶不在少數。張良的生態土雞養殖合作社在一處幽靜的山坳裏,山邊有一處開闊的斜坡,正好放養土雞。記者見到他時,他穿著一雙高筒靴,從矮矮的雞舍鑽出來,抹了一把頭上的汗。“我養雞快4年了,去年合作社收入10萬元左右。規模養雞,一定要選好的場地,很多販子來收雞都要看看有沒有放養,這樣的雞肉味道更好。”張良説。

  除了背靠大山外,蜿蜒曲折的湔江繞村而過,河道漂流也吸引了很多遊客的目光。發展農家樂成為不少村民增收的渠道,楊中燕便是嘗到甜頭的第一人。她利用自家三層一底的小羌樓開起了羌寨第一家農家樂。為了讓生意更好,楊中燕報名參加了培訓班。“旅遊培訓幫助我們轉變了觀念,但我們畢竟是農村人,對發展旅遊有想法沒辦法。”

  如今的沙壩村,一座座古樸典雅的羌族風情小樓錯落有致,阡陌相連;四處飄溢著清新的深山氣息,醉人心扉;一眼望去,青峰翠谷,綠意盎然。這裡的村民在災後重建中充分利用自然條件,讓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成為致富的推手,美好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