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豆角大蔥輪換 畝均産值超萬

三農 南陽日報—南陽網 2015年07月09日 06: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現在栽上大蔥,中秋節前上市,預計售價每斤一兩塊錢。”7月5日,在兩片長豆角田的間隙裏,唐河縣上屯鎮趙基屯村的趙國奇夫婦正在種蔥。忙活的間隙不忘囑咐路過地頭的趙玉中:“玉中,我留的蔥種多,至少要賣兩千斤,你操個心。”

  今年47歲的趙國奇種了20多年大蔥,同村的趙玉中是村裏大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基屯村村民種植的大蔥屬本土品種分蔥,這個村種植分蔥具有傳統歷史。用趙玉中的話説,“村裏解放前就種蔥”。但過去幾百年中,這個村種植分蔥面積小、品質不高,一直沒有形成特色和優勢。

  趙基屯村大規模種植分蔥始於上世紀90年代。何以會形成大蔥種植專業村?這要從趙玉中個人説起。上世紀80年代初,趙玉中作為傷殘軍人從部隊復原回鄉。當時雖然已經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五六年了,但鄉親們僅解決了溫飽問題,經濟收入非常有限。趙玉中也在貧困中掙扎。1986年中秋節,湖北省的7個戰友到趙玉中家,在戰場上生死與共的戰友中秋節聚會,分外高興。但一談到經濟收入,幾個人臉上卻佈滿了烏雲。因為這7個戰友所在的工廠或倒閉、或效益低下,已經幾個月領不到工資了。飯後,他們到田間散步,一個戰友眼睛一亮,竟然看到了商機。

  原來,趙基屯村部分村民每年每戶都種植分蔥,在中秋節前後開始用自行車帶到唐河縣城銷售,售價雖然不高,但總能整個三百五百元補貼家用。而這些分蔥,在湖北省的很多地方很受歡迎,價格也高。於是,7個戰友將身上帶的錢全部拿出,買了600斤大蔥,放在長途客車上拉到了湖北。令人興奮的是,當天,這些大蔥便銷售一空,利潤對半賺,7個戰友大喜過望,從此走上了販蔥販菜的道路。

  起初,趙基屯村種植的大蔥以高於當地市場價格源源不斷地被銷往湖北省,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自此,這個村年年擴大分蔥種植面積,進入上世紀90年代,這個村的種植面積便從當年的幾十畝擴展到3000畝,在種植高峰期,趙基屯村連同周邊村子的分蔥種植面積超過5000畝,形成了大蔥種植專業村。

  為提高分蔥的品質,趙玉中不斷鑽研。他發現,村民們種植的分蔥品種退化嚴重,抗病能力差、不耐寒、不耐熱,且産量較低。趙玉中便四處打探,最終從外地引進了兩個優良品種,自己先種,然後引導村民種植,從根本上改變了分蔥的品質。

  1988年,趙玉中在村裏成立大蔥種植協會,作為協會會長,趙玉中組織村民善待外地客商,統一售價,誠信銷售,從而使前來販蔥的外地客商越來越多,大蔥不僅銷往湖北省,遠在陜西、寧夏甚至新疆的客商也前來販蔥。這個村的大蔥種植形成了優勢産業。

  市場行情總是起起伏伏。大蔥的種植銷售也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末期,連續兩年的大蔥市場低迷讓這個大蔥種植專業村吃盡了苦頭。怎麼辦?趙玉中又動起了腦子。他從外地客商嘴裏得知,每年初夏,長豆角總是價格居高不下。趙玉中一掐時間,早春長豆角收後,正好是種植分蔥的時間。於是,他決定種植一茬長豆角。説幹就幹,2000年春天,趙玉中用小拱棚將長豆角育苗,4月初移栽大田,6月下旬長豆角便上市了。長豆角賣完後,他又種了一茬分蔥。年底一算賬,他的5畝多耕地總收入達到5萬多元,每畝收入突破了1萬元。良好的經濟效益快速吸引了村民,兩三年間,趙基屯村多數村民採用了這種種植模式。

  長豆角、大蔥輪作的種植模式較大地降低了市場風險。趙玉中告訴記者,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大蔥最低收購價每斤0.12元,種蔥的畝産值不到1000元。但村民們並不驚慌,因為種大蔥前,村民們種的長豆角每畝已經收入近5000元。“今年長豆角剛上市的時候,上車價賣到每斤兩塊五,光第一茬長豆角每畝就賣3000多元。”趙玉中説。

  在趙基屯村,土地流轉幾乎為零。因為夫婦倆每年種上三五畝長豆角,接著再種一茬分蔥,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沒有人願意把土地流轉出去。趙玉中組建的大蔥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技術指導、負責統一銷售,是一個真正的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同時,在這個村,中年勞動力很少外出打工,相當一部分年輕人也在家裏種地。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