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編者按:經歷了持續3年的低迷之後,今年以來,糖價終於逐步走高,是否昭示着虧損已久的制糖企業,要翻身農奴把歌唱了呢?答案可能沒有咱們想的那麼樂觀。據了解,我國目前糖業發展仍面臨成本居高難下、進口食糖衝擊加大等挑戰。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孫立武認為,除了蔗農和糖企自身努力,國家加大措施進行扶持才是促進糖業穩定發展的根本。
孫立武:蔗糖作為國家糧、棉、油、糖4大戰略物資之一,是事關民生的基礎産業,看似細細的一根甘蔗,一頭連着數百萬蔗農和上百家糖企的生存發展,一頭更是影響着國家的經濟安全。
曾記否,過去的3個榨季,白糖行業深陷寒冬之中,寒意逼人,讓蔗農、糖企瑟瑟發抖。而在期貨市場中更是被冠以“妖糖”的稱號,令市場眾多投資者“談糖色變”。看似“甜蜜蜜”的産業為何在市場中飽受風雨,數百萬蔗農及白糖産業人士為何紛紛倒在了糖衣之下?
既然國內多數農産品所面臨的成本高企、政策調控與市場配置步伐不一致的問題明顯,蔗糖當然也很難例外。 首先2012年之後全球全球食糖市場進入增産周期,供大於求,拖累國際糖價大幅下跌,並且受地理、氣候、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影響,全球其他産糖大國的甘蔗畝産、機械化程度均高於中國,成本為我們的一半左右,令國內外市場糖價嚴重倒挂,導致了國際低價糖大肆進入中國市場,甚至邊境的白糖走私進入活躍期。最終造成了國內糖企生存艱難,局部地區規模性制糖企業虧損面達到50%以上。
癥結所在已然明了,政策也已開始調整,自去年以來國家已經實施了限制食糖進口的政策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並且國家糖料目標價格調研組已經在2014年9月進行了相關調研,研究實施糖料目標價格的可能性,但如何實施還在研究中。政策層面來説,明確糖業發展定位和目標,制定與糖業發展定位相適應的扶持調控政策,促進糖業穩定發展才是根本。但針對白糖産業來説,提高機械化水平、引導高産高糖生産,降低種植成本;開發新産品、延伸産業鏈,多途徑節能降耗等是蔗農和糖企必須要重視的和開展的。
2015年開始,經歷了3年的沉寂,白糖價格再度走高,最高點達到5530元/噸,與低點相比漲幅高達39%,逆襲曙光已顯現,並且國內減産幅度大、國家加強進口監管等,也能助推白糖市場進入“熊轉牛”的過渡期,糖價整體上漲趨勢存在,但時刻保持居安思危是必要的,糖價在上漲過程中也必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調,且需警惕國際市場供需格局並沒有強勢利好的變化且內外價差令進口糖衝擊、國內種植成本高企還將伴隨着白糖行業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