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青海省一個小鄉鎮的蘋果産業之路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04月17日 08:3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記者郜晉亮通訊員孟永宏

  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一個叫隆治的鄉鎮,這裡早先就有種植瓜果的歷史,其中要數蘋果最為有名,可是長期以來卻沒有形成産業,更別説自己的品牌,究竟是什麼原因?而如今,這裡村民又為何決定重走蘋果産業發展之路?

  糧食短缺的年代,種蘋果樹不划算

  上世紀80年代,海東市民和縣許多地方農業生産的重點仍是如何提高糧食産量,解決溫飽問題。那時群眾栽種果樹的積極性不高。

  聊起早年的蘋果種植,白武家村年過七旬的白彥財笑著説:“蘋果3年挂果,8至10年達到豐産期,時間長不説,還影響小麥等農作物的産量,在當時交公糧、留口糧、留種子的那個年代,人們都不願意種。”

  1983年,民和縣為發展果蔬産業,增加農民收入,在全縣氣候條件好、土地資源適宜的地方免費發放了果樹苗,鼓勵群眾發展蘋果産業,隆治鄉就是其中之一。但蘋果收益慢、價格低,還影響小麥等農作物的産量,蘋果産業一直處在小打小鬧狀態中,沒能得到長足發展。

  白武家村黨支部書記武永文説,那個年代,為了口糧,村民們哪敢往遠處想,只想今年得個好收成,交足公糧,養家糊口就行。另外,村民們只知道栽蘋果樹,從不懂得修剪、施肥、打藥等技術。因此,很少一部分農民雖留下了樹,但産量很低,農民慢慢就失去了信心,一砍了之。

  古語説,“一畝園十畝田”,蘋果雖然收益慢,但真的如村民所想,沒有發展前途,不能讓群眾致富嗎?白彥財老人的一席話,道出了蘋果産業客觀的收益。他説,當時就是想不通,現在看來,當時發展蘋果産業的政策是對的,就是因為觀念差,沒有把握住機會。

  典型戶帶動,果農種植積極性高

  站在隆治鄉白武家村垣上,小草吐露著嫩芽,換上了綠色的盛裝,遠處零星的果園裏一片雪白,處處是一派春的生機和活力,村民們在田間為一年的豐産增收忙碌著。

  武永文指著遠處的蘋果園説,那些都是以前留下來的和後來補栽的,現在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記者來到一片果園,村民霍振興正在給果樹打藥,談起蘋果種植,霍振興指著開滿白花的蘋果樹説:“這些果樹基本上都是八十年代國家免費提供給我們的,已經三十多年了,後面那幾棵是後來補栽的。以前,大家怕影響莊稼,全砍掉了,現在留下的也就幾十戶人家。”

  沿著田埂,我們來到了另一片果園,村民李天保正在田間勞作,談起蘋果種植收入,李天保滿臉笑意,看得出他不僅喜歡在果園裏勞動,對果園一年的收入也十分滿意。李天保説:“我家共有7畝果園,已經快十年了,一年收入差不多6萬元,要是蘋果價格好一些,收入還能更多。”

  武永文告訴記者,就是這兩戶,激起了全村群眾發展蘋果産業的信心。目前,全村70%的村民都有自己的小果園,但因規模小,收入還是很少,現在大家都想擴大種植規模,積極性非常高。

  科技作支撐,蘋果園裏實現致富夢

  近幾年,隨著蘋果價格的不斷上漲,白武家村的一部分村民都靠著自家的小果園走上了致富路,其他的村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村民們期盼的聲音很快傳到了鄉里、市裏,而且很快就有了回音,投資120萬元的2000畝蘋果經濟林項目順利實施,共在隆治鄉李家垣、白武家垣種植蘋果樹9萬多棵。

  為讓村民們拿到優質樹苗,隆治鄉黨委、政府讓村民作主,組織群眾代表深入甘肅靜寧縣等實地考察。同時,為栽植好蘋果樹苗,保證成活率,按期挂果,隆治鄉從靜寧縣聘請2名技術人才,到鄉里全程開展技術指導工作。

  鄉黨委書記朵光峰告訴記者,白武家村垣上的500畝蘋果林,年收入可達700萬元,給周邊村民帶了好頭。今年,已經栽植2000畝,當下的重點就是加強管理和技術指導,保證成活率和挂果率。如果效果好,未來三年再栽植8000畝,把隆治鄉打造成萬畝蘋果林基地,全面增加群眾收入。

  看著田間地頭起勁勞作的村民,致富夢一定會在果園裏生根、開花、結果。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