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糧價與國際市場倒挂是銷售不暢的主要原因

三農 央廣網 2015年04月16日 13:4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編者按:今年4月9日,我國對國家臨時儲存稻穀和玉米進行了拍賣,但沒想到稻穀成交率僅為0.02%,玉米成交率也僅有5.13%。

  糧食十一連增,讓我國的糧食進入三高狀態:高産量、高收購、高庫存。如今又遇到了銷售難。我國糧食生産應該如何改變?今天的農經漫談就讓我們來聽聽中國鄉村之聲評論員江紅霞的觀點。

  江紅霞:在糧食生産“11連增”的光環下,三大主糧庫存高企。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兩會”期間公開表示,“一些品種出現階段性過剩,突出的是玉米。玉米和水稻出現高産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

  其次,臨儲糧食銷售不暢。龐大庫存壓力下,4月9日,臨儲玉米收購期尚未結束,國家糧食局即啟動玉米拍賣,比去年提前一個多月,計劃銷售2012年國家臨儲玉米31萬1449噸。據了解,2014年國家臨儲玉米拍賣總成交率僅約四分之一,截至2014年底,2011年以來收購的臨儲稻穀庫存三年只消化了428萬噸左右,加上2015年1月專項成交的約153萬噸,總出庫量仍不足600萬噸。

  從目前情況來看,臨儲銷售不暢和糧食質量變差有一定關係。而市場人士則普遍認為,一個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國內外糧食的巨大價差。4月8日,美國2號黃玉米到中國口岸完稅後總成本約為1570元/噸,比臨儲玉米成交均價低近千元。3月,每噸國産玉米、大米、小麥分別比同品種進口完稅價高出810元、900元和700元左右,大豆的價差更高,達1600元/噸。巨大差價下,中國進口大增。

  我國農業普遍的分散化經營狀態,成本高,所以國內糧食價格遠遠高出國外,這就導致糧食進口越來越多。目前,中國三大主糧有配額外65%的關稅保護,進口尚不至對國內形成全面衝擊。不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2014年底召開的“清華三農論壇2015”上表示,如果按現在趨勢,不做政策調整,5-7年,到2020年左右,糧食就會衝破第二條防線,“到時候我們沒有辦法抵禦國外低價農産品的強勢衝擊”。

  説“236個中國農民不抵1個美國農民”,這話讓我們很有些挫敗感,讓我們有點兒氣餒。可這是事實,是我們必須清醒地面對的事實,一個能讓我們知恥而後勇,能讓我們奮起直追的事實。解決國內外糧食價格的倒挂,要通過推動農業生産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經營規模擴大等方式,盡可能放緩國內農業生産成本的上漲速度,保持國內稻穀和小麥生産的比較優勢。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