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四月,花兒吐艷、柳枝婀娜,碧水傳情、山巒疊翠。在清水縣牛頭河流域的永清、白沙、紅堡等鄉鎮半夏種植基地裏,到處可見村民忙碌着種植半夏的身影。
“我每年承包五畝左右土地種植半夏,畝均純收入在2萬左右,今年種植半夏6畝,預計純收入達10萬元左右,半夏給我家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具有多年半夏種植經驗的馬溝村村民馬建林告訴記者。
在馬溝村的小拱棚半夏種植示範基地,馬溝村支部書記劉根虎一邊忙着搭建小拱棚一邊告訴記者:“隨着半夏市場行情一路高漲、惠農項目的實施和一批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更多農戶主動學習掌握小拱棚作務技術的要領,而現在正在搭建的小拱棚,不僅為半夏生長提供所需的溫度和濕度,而且還能有效防止每年這個時候的霜凍,使半夏由原來的平均畝産10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300-500公斤,大幅度提高了半夏的種植效益”。
今年,清水縣圍繞“打造全國一流的設施半夏標準化生産基地”這一目標,抓住川郊區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等適宜半夏生長的有利因素,充分調動川郊區群眾種植半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擴大了半夏種植面積,在種植技術上推廣小拱棚覆膜種植,先後在紅堡、永清、白沙、秦亭、山門、白駝、黃門等7鄉鎮建設半夏標準化生産基地2.1萬畝。同時,該縣繼續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院地合作,在永清鎮泰山廟垣開展半夏連作障礙試驗田2畝,系統研究清水半夏連作障礙産生的主要原因,尋找半夏連作克服的最短間隔年限與種植制度。在秦亭鎮曹河村開展半夏種源建設試驗2畝,解決半夏種源不足的問題,不斷提升種植水平。
據統計,2014年清水縣種植小拱棚半夏2萬畝,平均每畝生産幹半夏300—500公斤,畝均純收入達到1—3萬元,總産量達到0.8萬噸(幹重),總産值達7.56億元左右,半夏已成為清水農民群眾致富的“銀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