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的磐石市,近年來,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和土地流轉,使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但同時,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如何變人口包袱為人力優勢,變人力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為促進轉移就業,磐石市通過以就業帶創業、以就業保穩定、以就業促發展,動員全社會力量,從用工信息收集與發佈、職業技能培訓、跟蹤服務等方面入手,通過行政推動、服務促動、培訓帶動等措施,使農民不僅從地裏“刨金”轉化為外出“掘金”,在土地之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新天地,也走活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致富棋。
走向致富路一個品牌帶動一個村
正是農閒時節,村民都去哪了?面對記者的疑惑,橫河村黨支部書記谷振軍一語道破:“鄉里青壯勞力都外出打工掙大錢去啦。”
提起村民外出打工,谷振軍興奮地打開了話匣子。這些年,村民通過外出打工,家家都富裕起來了。有的村民在村裏蓋起了小樓,有的在城裏買了樓房,還有的已經有了自己的建築公司或房地産公司。
橫河村曾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莊,全村266戶農民主要靠為數不多的土地維持生計。窮則思變。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上世紀90年代,幾名村民邁出了外出淘金的第一步。
古宏雁曾經是一名村醫,這個當年村裏“最有文化的人”,是第一批外出淘金的其中一員。1996年,他投奔在西安搞工程的同學,在工地做高層建築結構改造、防震加固的活,俗稱“打孔”。白天,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晚上,他回到租住的小屋裏,仔細回想師傅教他的活,並拿出圖紙潛心研究、學習。一個月的時間,他就熟悉了高層建築結構改造、防震加固的整套程序和做法。憑著工作細心踏實能吃苦,古宏雁慢慢地在這行裏有了點名氣。
“一次我找活幹的時候,用工單位一聽我是橫河村的,就問能不能接下做高層防震加固的活。”古宏雁説,正是這次工程讓他賺了第一桶金,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越來越多像古宏雁這樣外出打工成功的事例,改變了村民們的思想觀念。”谷振軍説,過去,村幹部每天起早貪黑挨家動員,出去打工的人也不多,現在每年春節沒過完,村民們就已經都“上崗了”。
近幾年,磐石市針對每個村的特色培養勞務輸出“品牌”,不僅讓農民了解更多外地用工信息,還拓寬了農民的打工渠道。
一個産業帶動一個村實現大發展
剛剛進入紅旗嶺鎮都力河村,一排排草莓溫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在韓永發家的溫室內,一株株低矮油綠的草莓秧上都結著三四個水靈靈、紅彤彤的大草莓,十分誘人。他和老伴兒正忙著打理,墻角堆放著一排排的牛奶箱。
年近60的韓永發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這裡人均耕地不足2畝,過去,鄉親們靠在大田裏“刨”食,日子過得緊緊巴巴。1992年,韓永發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從那天起他立志要帶領村民闖出一條致富路。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説同村的村民在遼寧種草莓賺了錢,便打起了種草莓的主意,卻遭到老伴兒的強烈反對。2006年正月,他瞞著老伴兒到遼寧莊河大棚草莓主産地考察,為了學到技術,在草莓基地裏打起了零工,開始偷偷學藝。回來後,他自己嘗試著種草莓。為了改變草莓的口感,他想盡了辦法,施“鍋底油”、埋“稻草灰”,最後終於培養出了口感、營養俱佳的“牛奶草莓”。
“儘管培育出了新品草莓,可銷售上又遇到了難題。”韓永發老伴兒心疼地説,為了打開銷路,寒冬臘月,天沒亮老韓就帶著新品草莓到磐石去賣,結果一個星期,一斤都沒賣出去。後來,他開始求水果店幫著代賣,一個水果店的老闆被他的執著勁打動,答應幫著代賣。
一天早上,水果店老闆興奮地打來電話,説草莓都賣完了,並且有人要預定。“接了這個電話,心裏就像吃了自家草莓一樣甜。”憨憨的韓永發提起推銷草莓這段經歷仍然激動不已。
銷路打開了,韓永發開始無私地將“牛奶草莓”的種植技術傳授給村民,許多周邊村屯的農民也都向他討要“牛奶草莓”的種植“秘訣”。村民種草莓賺了錢,韓永發又有了新想法,為了帶動更多的農戶,他&&成立的紅旗嶺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向會員統一提供種苗和技術,並註冊了“鴻新禾”商標,全面實行規範化、標準化和無公害化種植。目前,合作社擁有溫室大棚50多棟,溫室草莓種植面積達到11萬多平方米,年産量超過260噸,發展會員近200戶,人均純收入1.5萬多元。今年春節期間,“鴻新禾”牌草莓更是賣出了每公斤200元的高價。
一戶企業帶動一個村
實現家門口就業
春節過後,很多地方出現“用工荒”。但在吉林京華制管有限公司車間焊花閃爍,100余名工人正在加班加點地進行生産。
“原來我們擔心春節期間會有很多員工辭職不幹,影響訂單的生産。但現在看,這種顧慮是多餘的。”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盧學軍笑著説。
“在企業工作比在外面打零工好多了,去年一年我賺了4萬多塊。最主要的是在這裡工作,我們兩口子不用兩地分居了。”李彥偉一臉幸福。
這些年,李彥偉和妻子生活在七間房村,一直在外省打零工,去了開銷也沒賺到錢。去年,在村裏勞務經濟員的介紹下,他們夫妻來到這家企業工作。李彥偉説,他和妻子都是明城鎮七間房村人,公司離家比較遠,他們夫妻天天早出晚歸,晴天還好,如果碰到雨天很麻煩,要是租房子還不划算。後來他們向公司申請了一套“夫妻房”。“每個月只需交100多塊錢,房間裏的設施齊全,比家裏的環境都好,這麼好的待遇,我們肯定要踏踏實實地在公司工作。”李彥偉的妻子滿意地説。
“公司在不斷地發展,需要的技術工人也多,要想他們能夠在這裡安心的工作,就得讓他們享受到家的溫暖。”盧學軍説,公司除了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外,放假還給員工生活補助、子女在明城鎮上學的還給孩子助學補助,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附近的農民到公司來上班,僅七間房村就有100名農民在這裡工作。
隨著全市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開發區企業不斷增加,需要的工人也越來越多。磐石市就業服務局局長趙軍説,為了幫助更多的農民就業,全市在14個鄉鎮、街道全部建立人力資源市場,重點行政村(社區)建立就業服務站,建立農村和城鎮兩種“半小時就業服務圈”,實現農村和城鎮“就業超市”式就業服務模式。同時,全市啟動技能培訓工程幫助農民擁有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