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葉德群范正磊趙建忠
春節還沒過完,在安徽省天長市豐穗家庭農場的大田裏,卻是一派火熱的繁忙景象。農場主陶金銀正帶領工人忙著給冬小麥追肥、清溝瀝水。
“大家都還沉浸在過年氣氛裏呢,你們就忙開了莊稼活啦?”在刺骨的寒風裏,握著老陶熱乎乎的大手,筆者冰涼的手頓覺溫暖了許多。
“不趕著追肥,那些瘦黃的弱苗就提不起神來,會影響夏糧産量的。”陶金銀一邊忙著田裏的活計,一邊説。
2011年底,陶金銀在張鋪鎮流轉土地860畝,2012年3月2日登記註冊了家庭農場。三年來,農場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4年流轉面積達1260畝。
陶金銀説,大學畢業的女兒陶樂樂是他的得力助手,老伴兒、兄弟姊妹、外甥、侄女,家庭和家族成員一共14人是家庭農場生産的主力軍,每年“季節性用工”大約有70多人。三年來,農場的經營收入逐年攀升,凈收入由當初每年29.82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02.58萬元。
説著這些增産增收的喜事兒,老陶的嘴角充滿笑意。不過,除了這些高興事兒,老陶也有犯難的地方。
資金投入壓力大
陶金銀毫不掩飾地説:“影響我們農場最大、也是最突出的問題是資金不足。”
豐穗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在天長市中等偏大,為提高生産效率,幾年來,光購置農機就投入了280多萬元。
“勞動力成本一路上漲,雇工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陶金銀無奈地説,以前他一天50元錢可以請到一個農民工,現在一天至少要100元,到了午秋大忙,沒有150元是雇不來人的。
陶金銀算罷人力成本賬,又擺乎開了農資賬:“農資價格居高不下也是頭疼事,每畝田就種子、化肥、農藥,一季投入高達550~620元,産出每畝一季只有1200~1500元,到了忙時,價格還得上漲。”
“購農機、雇人手、買農資……哪一樣都離不開錢!”為了解決農場資金週轉問題,老陶只好憑藉個人信譽,打時間差,每年秋收過後再兌付土地流轉費用;年底統一與農資商家結賬,才勉強擺脫資金籌措困境。他也曾想過通過銀行融資,但因為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物,從銀行直接獲得貸款比較困難。
陶金銀期盼金融機構拉他一把。“政府能不能夠引導銀行和我們對接,金融機構可不可以加大信貸資金投入,尤其在貸款數量、方式上打破常規,向我們家庭農場傾斜。”老陶還盼著儘快落實土地經營權流轉貸款和固定貸款政策,對家庭農場開展授信貸款、互保貸款試點。“其實就是一句話,政府財政資金能不能盡可能地加大對咱家庭農場的投入和扶持。”老陶説出了心裏的盼望。
農業保險作用發揮難
“農業是個靠天吃飯的活兒,一旦遇到個什麼災害的處理不好,這一年的辛苦就白搭了。”老陶念叨著。
“不是有農業保險嗎?”筆者問。
老陶搖了搖頭,“按照國家現在的農業保險投保標準,我們繳的錢倒是不多,可是賠付的標準很低,小麥絕收時每畝才賠180塊錢;水稻絕收時每畝才賠240塊錢。而且這絕收的情況也很少能夠發生呀。2012年夏秋交際,皖東地區遭遇高溫熱害,咱農場水稻減産18.7%,每畝才獲賠44.88元;去年7、8月間遭遇30多天低溫陰雨,農場水稻減産12%,每畝就賠了28.8元,我們損失很大。這種情況下,農業保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再就是,有針對性的農業保險品種不多。所以,大傢伙兒的積極性不高。”
“那你今年投保了沒,投了多少畝?”“投了,今年咱農場1260畝全投了。”“明明知道農保賠付標準低、險種單一,作用不大,那你為啥還要投保呢?”
“咱農場地處高崗,種植環境差,加上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萬一遇到災害顆粒無收,農保賠付金還可以幫咱抵擋一陣,減少損失;再就是農保繳費標準低,國家拿大頭,個人繳小頭,咱出得起。”陶金銀扒拉開了自家的“小九九”。
陶金銀希望政府能夠提高農業保險的投保保費和賠付標準,“最好能增加一些農業保險品種,針對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家庭農場,設計多種類型、個性化的險種,增強農保的針對性。”
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筆者和老陶邊走邊聊,發現豐穗家庭農場的大部分耕地都高低不平,還有很多七零八拐的“雞窩田”。
“這就是咱農場的實際情況。”老陶介紹説,“農戶一般都把自家地形複雜、地質較差,自己種植有難度的田塊流轉給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像我流轉的1000多畝地,除了250畝種植條件稍好一些外,有660畝是崗坡地,需要六級站提水,到田只有七分水,灌溉一次費時費力不説,提水成本就要高出平地兩成以上;還有350多畝高低不平的‘三角地’、‘雞窩田’,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具進不去、施展不開,每到午秋大忙就急得抓耳撓腮,沒辦法只有花錢雇人幫忙。這不,開春了,立馬得辦兩件事兒,一件是雇機械、請人加固田埂、清淤引水渠、檢修提水設備和站頭;一件是和電力部門聯絡,出資改造農場輸電線路,更換變壓器,做好這兩件事沒有80萬元是拿不下來的,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大忙需要提水水到不了田,需要用電電路不通、機械不響,那時就抓瞎了。”談到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時,老陶語氣明顯沉重起來。
農田水利設施不配套,年久失修,加之目前農村電力配套設施較差,這些嚴重影響著家庭農場的正常生産經營。“解決農田基礎設施滯後的問題,光依靠咱家庭農場自身能力是很難做到的。”陶金銀渴望政府能夠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支持家庭農場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健全和完善水利設施配套。
設施建設用地不足
走著走著,露天裏七八座大糧囤矗立在眼前。老陶説,因為年前糧價走低,農場至今沒有一塊標準像樣的曬谷場,也沒有一座規範齊整的糧倉,所以只好把稻穀這麼存放著。
“咱只能利用溝渠邊坡等零散地塊修建規範化程度不高的曬場和糧倉。”陶金銀無奈地搖了搖頭説,目前天長市的338個家庭農場,除少數超大規模的家庭農場外,普遍存在設施用地不足的問題。農場設施用地不足已經成為困擾家庭農場發展的難題。
筆者走訪天長市國土、農業、發改等有關部門,得到的答案是:農場配套建設倉儲、曬場、機庫及簡易辦公設施等,需要佔用一定面積的農地。如何合法有效地獲得土地,政策上有很大障礙,因為按照現行政策,改變土地用途必須辦理轉用審批手續。
不過,為了促進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2014年,天長市出臺辦法,給予糧食生産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設施用地政策傾斜,不僅如此,該市還從市財政中拿出1200萬元對“家庭農場”建設倉儲設施、購置烘乾機等機械進行補助。
“也不知道咱農場能不能享受到這個政策。”老陶眼裏滿是期待。
兩天前,陶金銀打來電話,興奮地説豐穗家庭農場經過申請,已經被當地列入2015年報批農場設施用地計劃,將根據農場耕地總量按比例獲得倉儲建設用地(只能建在本場,承包期結束立即復墾還田)。同時他還能享受到50萬元建設倉儲設施、購置烘乾機等機械的補助。這對於老陶來説無疑是天大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