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繪圖:劉念
“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促進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矛盾、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的迫切需要,也是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索朗多吉委員在民族界別小組討論中建言。
本報記者張建堂攝
“要致富就修路。現在還有一條路要通,那就是信息高速路。”湖北省英山縣溫泉鎮百丈河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初代表説,“全村一半的農戶都買了電腦,互聯網也接到村裏了,現在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促進農村發展。” 本報記者劉剛攝
吳鴻委員説,農村電子商務雖然帶來了較強的創富效應,但不少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較差,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建議將政府資源聚焦于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築巢引鳳。本報記者張建堂攝
本報記者毛曉雅張鳳雲
“浙江臨安有個小山村叫白牛村,村裏主要經濟作物為祖輩世代種植的山核桃。去年該村網銷山核桃及加工産品突破2億元。我到村裏一家網店去調研,店主説,去年竟發了25萬個快遞包裹,營業額達2000萬元。”徐向東委員對記者説。
信息化正在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改變著農村的面貌:從那些奔波在鄉村公路上的快遞員身上,從那些守在手機前刷屏獲取知識、提升生活品質的年輕人身上,從那些利用物聯網養魚養蝦的漁民身上,甚至從那些通過現代物流快速進入城市家庭的新鮮農産品身上,足可以看出信息化在農村,帶來的將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實的和可以預見的都讓“三農”充滿了無盡的希望。然而把視角放大到整個農村,尤其是那些稍微偏遠地區,我們不得不説,相較于城市,農村信息化依然是個短板。以致在這次兩會上就有代表提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的今天,搭不上信息化這條通道的村莊,有被越甩越遠的可能。
1
“智慧農業”,要走的路還很長
這些年來,物聯網、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使生産環節實現了智慧控制、精準運行和科學管理,提高了農業生産的自動化和組織化水平,已成為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其中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就是“智慧農業”。
那麼,“智慧農業”是什麼樣子的?
柯炳生委員對記者説:“在黑龍江,一些農場用上了物聯網,大田裏的傳感器監測溫濕度等信息,農民在電腦、手機上就能看到,動動手就能種田;在江浙一帶,不少水産養殖戶利用物聯網監測水質,減少了人為判斷的失誤,減輕了養殖的勞動強度;在一些大的養殖場,物聯網實現了智慧恒溫控制、飼料投喂以及産品銷售追溯。”
信息化使農業變得“智慧”起來,在農業增産增效、農産品質量安全等方面顯露優勢。“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常委陳章良説。
“我們齊齊哈爾市在農産品生産的全過程中廣泛應用信息化手段,通過物聯網把基地的生産方式、産品的流通過程透明地呈現給消費者,由政府監督變為消費者參與的全鏈條式、全過程、全透明的監督,有力地推動農業實現質的飛躍。”譚志娟代表説。
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産、經營、管理、服務等各領域的應用日漸深入,對農業産業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覆蓋部省地縣各個層級的12316全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體系,也在為廣大農民提供及時、準確、有效地信息服務。2013年起,農業部還啟動了物聯網區試工程,目前,天津設施農業與水産養殖物聯網試驗區、上海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試驗區和安徽大田生産物聯網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
然而在大部分地區,以信息化裝備農業還遠未起步。“近年來,我國農業信息化工作側重於推進電子政務和傳播涉農信息,而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和服務‘三農’還很欠缺。”施中岩委員認為,農業信息化步伐亟待加快。
在推廣主體上,張近東委員建議,要扶持龍頭企業建設現代化農業生産基地,鼓勵他們借助移動視頻監控、二維碼、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農産品溯源管理和全程監控,推動農産品標準化、專業化生産。
“從世界範圍來看,農業數據庫技術、農業專家網絡系統、精準農業技術等在現代農業技術中佔領先地位。要因地制宜做好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優先發展農民看得見、用得上、接地氣、能賺錢的農業信息技術,真正給農民帶來實惠。”施中岩説。
2
電子商務,喜悅與掣肘並存
數據顯示,農村的電商發展迅速,去年銷售額已超過1400億元,正在成為引領農民,特別是引導農村農副産品走向市場、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一個新增長點。
“麗水是全國農村電商發展最好的地方之一,9個縣有7個入圍‘全國電商百佳縣’,目前開辦網店8300多家,年銷售額達38億元。”浙江省麗水市委書記王永康代表説,“去年麗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635元,增幅連續第6年全省第一,9縣農民收入全部超萬元,全部摘掉了‘欠發達’帽子,農村電商發展功不可沒!”
借助於互聯網,農村電商把城市和鄉村兩個市場零距離地連接起來。同時打破的還有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和信息不對稱,進而倒逼農村産業的轉型升級。
“農村電商是農民的‘千里眼’、‘順風耳’,讓農民可以走出去、請進來。通過網絡,農民知道市場需要什麼,進行有計劃的種植、加工,減少盲目種植,農民可以把農産品賣到更大市場,還能買到價格公正的化肥農藥,解決賣難買貴的問題。”李士強代表説。
有的代表還表示,電商經濟還為農村就地城鎮化打下了基礎。
“農村電子商務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空間佈局,讓農村有機會以較低的成本加入,直接對接全國和全球大市場,發展商業、製造業和服務業。”吳鴻委員分析説。
“儘管很多省市都在推進電商發展,但離充分發揮其作用還相去甚遠,農村電商發展總體還處於初級階段。”熊貴立委員説。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快速成長”,並提出要“把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搞得紅紅火火”。這也正是給農村電商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要制定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村電商服務保障體系,支持電商交易平臺和服務平臺建設,引導社會及企業投入,建立商業化運行的服務模式,既解決政府有效投入不足,又促進農民增收,形成多贏局面。”熊貴立委員建議。
李士強代表建議:“從資金上加大對有利於農村電商發展的新興企業、高科技企業的扶持,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促使電商深入農村組建線下電子商務服務點,不僅幫助農民在網上購買城裏的優質工業品,更能通過服務點實現農産品外銷和農産品品牌化運作。”
對農村電商面臨發展空間不足的難題,吳晶委員建議:“政府要在保證耕地紅線的前提下,探索農村、縣城電商産業園的建設,提供優惠入駐條件和完善的配套設施,引進多層次的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商,讓電商創業者能夠就近入駐,解決發展空間問題。”
3“最後一公里”,多方努力打通
“農村農業信息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李士強説。
然而代表委員們也提出,推動信息化助力農村實現“彎道超車”,“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必須解決。
“首先是基礎設施問題。”徐向東説,“2013年,農村寬帶人口普及率僅為6.3%,農村網民網上支付使用率僅為25.7%。物流快遞、公共服務等方面相對都比較滯後,尤其是山區縣物流還遠未實現村村通。”
“今年要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建設光纖網絡,大幅提升寬帶網絡速率,發展物流快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這對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改善來説是個利好消息。
李士強建議:“儘快建成村級信息網絡體系,實現村村能上網。按照鄉鎮補貼一點、村裏出一點、電信企業優惠一點,使寬帶網絡連到農家。同時,降低農業信息費的收費標準,鼓勵農戶上網。”
“要對農民購買的信息化基礎設施進行財政補貼,為農民提供適合他們的終端設備,如價格低廉的手機、電話、電腦等。”熊貴立説。
在更多地區,由於沒有村級信息服務網點,農民依然享受不到網上賣農産品、購物、充值繳費等便利。2014年,農業部推出“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計劃在10個省建成一批村級信息服務站。農業部表示,未來將整合“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培訓體驗服務”四類服務,構建“政府、服務商、運營商”三位一體的推進機制,最終在每一個行政村都實現四類服務進村。
對如何建立鄉村信息服務點,施中岩建議:“鄉村信息服務站可與黨員遠程教育點、文化書屋等合併,也可利用協會、合作組織以及經紀人、種養大戶的力量建點。服務站建設要完善人員、設備、場所、制度,鼓勵其運用網絡、廣播電視等多種信息傳播途徑,開展面向農民的多元化信息服務,防止重建輕管的現象發生。”
“不容忽視的還有人才問題。”王鶴齡委員説,“很多農村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婦女,他們不會也不習慣使用網絡,基層政府應當組織培訓,培養農民的信息意識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另外要培養一批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生産的複合型人才,為農業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