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劉婉婷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我國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顯示,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老年人口的比重升至16%,預計到2030年,比例將達到30%。據調查,農村老年人口已超過1億,其規模是城市的1.69倍,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引發兩會代表的關注。
養老金要能保障基本生活
“養兒防老。”但隨著農民工的大量外出務工,農村老人空巢率急劇上升。“由於受到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和城鎮化進城務工流的影響,很多家庭呈現4-2-1的模式,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的養老模式亟待轉型。”王斌代表説。
“年輕人進城打工雖然比種地收入高,但在城市裏生活也屬於中等偏下,還需要撫養子女,依靠他們去養活留在村裏的老人,對他們來説也有點自顧不暇。”栗翠田代表説,“政府應該在善待農村留守老人方面出臺一些扶持政策。”
李秋代表調研發現,隨著農村大量耕地被佔用,農村失地老人在許多應得利益面前被“邊緣化”,於是有經濟來源的老人被子女爭著贍養,無經濟來源的則“無人問津”。“應該加大財政在養老方面的投入比重,政府應該是農民養老的第一責任主體。當前我國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支出的絕大部分用於城鎮居民。建議現階段將農村作為構建城鄉統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點,逐步提高財政在農村養老方面的投入比重,並按城鄉人口比例配置社會保障金。”李秋建議。
“農民也是一種職業,企業員工的退休金可以拿到上千元,我們縣60歲以上的農民每月才發60元,現在漲到了75元左右,還是太少了。一年還沒有城鎮職工一個月退休金多。”栗翠田感慨地説。阮永川代表也持類似觀點,“現在雲南的農民養老標準還是60元一個月,這遠遠不夠,養老金應該達到當地最低生活標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統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可以逐步完善農村養老金模式,探索建立由‘基本養老金’和‘補充養老金’兩部分構成的新型農村養老金模式,各地可依據生活必需品消費水平確定本地區農村養老金標準。”李秋建議。
養老機構要全覆蓋、有扶持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設施,發展社區居家養老。這正是我今年關注的重點。”韓建敏代表説,很多老人不願離家外出,社區居家養老正是一種介於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它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託,以專業化社會服務力量為依靠,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文化娛樂和精神慰藉等社會化服務。
郭鳳蓮代表認為,現在國家已經認識到養老問題的重要性,但面對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嚴重滯後卻沒有具體措施。“農村養老機構普遍存在著資金不足、人手不夠、配套軟體缺乏、醫養結合不到位等問題。這筆建設資金僅依靠基層政府自身財力投入難度較大,應該發動社會力量的參與。”
“像小孩子都有遊樂場所一樣,農村應該辦居家養老場所和愛心服務隊,讓農村老人老有所樂。”曾雲英代表提出,富裕的村莊要自辦居家養老場所,不富裕的村莊,讓政府支持一點也要辦起來。她去年就提了研究探索適合農村實際的養老模式的建議。雖然目前政府確實在加大對養老資金投入,但還有很多村莊沒能覆蓋到。
李秋也認為應增加農村老年福利機構的數量,至少爭取每個鄉鎮都有一個老年福利機構。可利用農村老年活動室或閒置校舍,鼓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興辦農村養老服務機構。
“在增加養老機構覆蓋面的同時,還要配備基本的醫療設施。同時降低收費的標準,最好能加大農村公益性養老院的建設力度。”高德康代表説。
韓建敏認為,政府在承擔好托底保障的同時,應增加對社會公益組織參與養老服務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比如將場地和設施免費或低價租給有經營資質的中標養老服務機構,減徵養老服務機構的企業所得稅和營業稅,其所用水電氣按居民價格標準執行。同時增加養老服務企業項目信貸投入,放寬貸款條件,提供優惠利率等。
關愛農民養老要多管齊下
在重慶代表團的小組討論上,王鴻舉代表説,都説老齡化社會養老難,我建議全面放開二胎,不僅能有效緩解養老問題,還能拉動經濟內需。當場得到幾名代表的響應。
作為一名鎮福利院的院長,羅功英代表認為提高護工待遇是當務之急:“我們福利院有96位老人,接近30位常年臥床,但所有的工作人員加起來只有8個人。”羅功英錶示護工最長的幹了3個月,最短的推開房門看了一眼就走了。除了工作辛苦之外,工資待遇也留不住人。羅功英説自己每月工資1400元,沒有保險和住房公積金。隨著年齡的增長,“沒有保障”成了這些為福利事業勞動者的心病。
面對誰來照顧老年人的問題,彭偉平代表建議“就地選擇”,村裏有很多留守婦女,或者從老年人中間選擇一些身體條件較好的,每月給一些工資。不僅能關心照料老人,還可以保護他們遠離坑蒙拐騙和搶劫盜竊。
韓建敏提議在各省、市、縣,分轄區給60歲以上老人建立檔案,並根據情況分類,選擇身體好的分擔一些照料的工作,對空巢、失獨、殘障、貧困老人,實行重點關注。這樣也形成了階梯式養老,減輕政府負擔。
“應該加強農民的養老保險意識。”王斌建議,“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模式,鼓勵農民多參加商業保險,並用立法的方式來確保養老保險的有效運行。”
李秋代表説,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社會要營造“敬老、愛老”的氛圍。同時,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法制教育,在全社會促進形成尊重、關心和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氣。在法律方面,如何追究“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責任,也有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