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陸錫芳與桑蠶産業的不了情

三農 河南日報 2015年03月04日 11:2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28年前,他放棄都市生活走進偏僻的荊紫關鎮,多年來,他任勞任怨,先後兩次辭掉副縣長,一心為桑蠶。如今,當地湖桑種植面積發展到2萬畝,1萬多農民依靠養蠶走上了“生金吐銀”的道路

  人物檔案

  陸錫芳,男,江蘇太倉人,現年73歲,中共黨員,河南省蠶科院研究員,河南省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省管優秀專家。

  □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趙川通訊員冷新星時文峰

  “桑樹在生長過程中往往會形成許多枯樁,桑樹休眠期內,必須把這些死拳、枯樁和細小弱枝剪掉,並集中燒燬,可有效減少病蟲的基數。剪梢時要留好 剪口芽,在剪口芽上方一厘米處下剪,剪成馬蹄形斜面,留下粗壯良枝……”2月25日,天氣還有些寒冷,在淅川縣荊紫關鎮麻坑村的河灘地裏,一位老人正在指 導農民如何給桑樹修枝整形。他耐心仔細的講解,深深吸引着旁邊的幾位農民。

  一提起陸錫芳,淅川當地人都非常熟悉。上世紀80年代,他懷着滿腔熱忱走進偏僻的荊紫關鎮,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山區農民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這一待,就是28年。這些年,他與荊紫關人民,與淅川縣桑蠶産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播種者的情懷:6年茅屋生活志不移

  陸錫芳的老家在江蘇太倉,那裏是桑蠶之鄉。陸錫芳從蘇州桑蠶專科學校畢業後,遠離了氣候宜人的江南來到中原,到河南省蠶業科學院搞科研。

  1987年春天,南陽市“科技興宛”戰略提出後,47歲的陸錫芳和同事一起來到淅川縣荊紫關鎮開展科技扶貧。荊紫關鎮地處丹江河畔,沿河灘塗適合發展桑蠶業。但由於缺乏技術,好生病蟲害,當地群眾對桑蠶持抵觸情緒。境內僅有的幾十畝桑園也面臨着挖樹毀園的命運。

  陸錫芳清楚地記得,他剛來時坐船過丹江,撐船的年輕人得知他是來搞養蠶的,就讓付五倍的價錢,理由是,養蠶是胡搞。陸錫芳明白,這是由於缺技術指導,群眾被折騰怕了。

  如何才能讓群眾自覺植桑養蠶呢?陸錫芳想到了一個土辦法:挨家挨戶做工作。於是,在老百姓的抵觸中他四處游説。他去村裏找地方住,沒人提供;吃派飯,也沒人願管。在張巷村跑了半個月後,他總算找到了一處連窗戶都沒有的低矮房子住下,自己動手做飯,吃的是酸菜紅薯飯。

  當時張巷村有五戶農民種了十來畝桑樹,陸錫芳急忙找他們交談。好話説盡,幾戶農民總算答應把桑樹留下來。

  為幫助這些養蠶戶,陸錫芳可謂煞費苦心。三夏時節,農民忙着收麥,顧不上給桑樹剪枝。陸錫芳擔心,要是不及時剪伐就會影響夏蠶的喂養,於是乾脆 就一個人鑽到桑園裏,拿着剪刀去剪那些比大拇指還粗的桑枝。頭上的太陽火辣辣的,園子裏更是熱浪滾滾,幹了三天后,陸錫芳暈倒了,兩手磨得滿是血泡。

  為引導農民科學養蠶,他自費買來器械和農藥,給蠶農魏明義當技術指導。這一年,魏明義家蠶種産量大幅提高,掙了600多元錢,一下子周圍村民也服氣了。陸錫芳的誠心打動了村民,第二年,荊紫關湖桑發展到200畝。

  這以後,大家爭着把陸錫芳往自己家搶。這個説:“陸老師,您在我們家搞試點吧。”那個説:“陸老師,下一季到我們家吧,我管吃管住。”

  就這樣,陸錫芳吃住和蠶農在一起,一住就是六年。1993年,看到桑蠶已初具規模,鎮裏把他接到街上住。臨走,張巷村村民自發在村口為他立了一塊功德碑。

  奉獻者的歡樂:2萬畝湖桑富農家

  植桑養蠶需要科學技術。一些蠶農不懂科學,結果辛辛苦苦喂養一茬卻出現了病蠶、僵蠶。看著白花花的蠶寶寶一天天萎縮,他們個個垂頭喪氣。

  陸錫芳看在眼裏,更急在心裏。“作為一名科技人員,就要把科學技術交給群眾,使之成為真正的生産力。”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掌握的養蠶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蠶農,讓他們從此不再為養蠶而煩惱。

  陸錫芳把桑園當“家園”,把蠶室當“臥室”。桑園管理期間,他手把手地教蠶農剪技,下到田間撥開表土查看施肥情況,幫農戶配藥滅蟲;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養蠶期間,他經常到蠶室查看溫濕度,教蠶農分不同情況切葉喂蠶;賣繭時,他會幫蠶農分揀蠶繭,讓好繭賣個好價錢,讓蠶農獲得最大效益;到縣城開會出差,總不忘記幫有需要的農戶捎點蠶需物資,減輕群眾負擔。

  為鼓勵蠶農植桑養蠶,陸錫芳積極探索養蠶新技術。他大力推廣方格簇養蠶技術,由於這種簇具結構合理,營繭位置多,繭色白,大大提高了蠶繭品質和生産效益,很快得到了蠶農的普遍認可,農民養蠶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同時,他還通過抓點示範、培訓講課、巡迴指導等措施,使當地農民儘快學到“真經”。一個接一個的培訓班辦起來了:小蠶培育、蠶病防治、嫁接育 苗、施肥採桑……陸錫芳走村入戶,蹲地頭,下桑田,幹啥講啥,現場示範。盛夏的綠蔭叢中,隆冬的爐火旁,一塊小黑板代替了正規化的教室,莊戶家庭成了一個 個小小的課堂。年逾花甲的老人,十四五歲的孩子,都成了他的學生。不僅淅川縣,毗鄰的湖北鄖縣、陜西商南縣的農民也跑來聽課。

  28年來,蠶農在生産中一有問題,就會打電話給陸錫芳,他總是隨叫隨到,並且準能把問題解決好。去年春天,由於雨水多,天氣潮濕,許多蠶農飼養 的春蠶發了病。陸錫芳一邊深入蠶農家中尋找治病方法,一邊鼓勵蠶農樹立信心。經過他耐心細緻的摸索、治療,“蠶寶寶”終於恢復了健康,蠶農露出了笑臉。

  技術加快了桑蠶發展的進程,也為農民致富增收插上了翅膀。如今,荊紫關鎮湖桑種植面積已有2萬畝,養蠶幾乎遍佈全鎮所有自然村,1萬多農民走上了依靠養蠶“生金吐銀”的道路,生態與民富的雙贏在這裡變成了現實。

  開拓者的追求:億元産業生態化

  近年來,隨着荊紫關養蠶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走市場化、産業化發展路子,做大做強湖桑産業,就擺在了當地政府的面前,也成了陸錫芳常常思索的問 題。“要探索經營管理新模式,通過複合經營,拉長産業鏈條,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更好地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水質。”陸 錫芳説。

  在他的積極建議下,當地政府通過土地流轉,同一家公司簽訂了2500畝桑園的承包合同,並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進行運營,為桑蠶産業健康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

  為實現桑園效益的最大化,在反復試驗的基礎上,陸錫芳探索出了大棚養蠶這一新技術。在湖桑基地建立通風條件及保溫效果都很好的塑料大棚養蠶室,裏面既可養蠶,又可在農閒期間就地把桑枝粉碎來栽植木耳、香菇等,發展食用菌。

  追求沒有止境。陸錫芳還提出,未來幾年,要利用桑葚釀酒,利用蠶沙建桑基魚塘,形成植桑養蠶—蠶沙養魚肥蓮—魚糞肥塘—塘泥肥桑的循環鏈,培育桑、蓮、魚觀光農業園,實現特色農業、觀光休閒一體化,精心打造丹江水源地生態農業旅游觀光長廊。

  陸錫芳今年已73歲了,但每天仍不知疲倦地奔波着。即便在退休的這13年間,他毅然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甘願守在南水北調中線源頭,守在荊紫關這個豫、鄂、陜三省交界的偏僻角落。為此他失去了很多,但他從不後悔。

  陸錫芳最愧疚的是對不起家人。來淅川的第二年,他接連收到4封母親病危的電報。在村民的反復勸説下,他才匆匆返回老家。望著病榻上的母親,他淚如雨下。在家待了4天,他放心不下淅川的桑蠶,就含淚告別了母親。誰知,這次相會竟成了永別。

  陸錫芳夫婦有一兒子,由於兩人終日忙於工作無暇顧及,以至於孩子成績下降最終沒能考上大學,直到現在還是個臨時工。

  有人説陸錫芳很傻,先後兩次辭掉副縣長。1987年底,縣裏想請他出任科技副縣長,但他沒有答應。他的理由是群眾養蠶的積極性剛調動起來,如果 走了這兒就沒人管了。1995年,唐河縣邀請陸錫芳到唐河任科技副縣長。可任職不到三年,他還是放心不下桑蠶,於是再次辭去副縣長職務回到了淅川。

  陸錫芳説,他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幫荊紫關發展桑園3萬畝,年養蠶5萬張,産值在1億元以上。另外,在丹江畔建一個蠶業博物館,展示中國幾千年的養蠶歷史文化,讓年輕人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陸錫芳,一個大山深處的科技專家,一個無求的播種者,一個無私的奉獻者、一個堅定的開拓者,一個在丹江之畔默默耕耘的異鄉人,或許他就是一座山。他用青春、智慧和畢生心血演繹了一個專家與一個産業的不了情。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