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讓農民住在“綠色銀行”

三農 雲南日報 2015年02月27日 15:2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記者在臨滄“兩會”期間獲悉:“十二五”以來,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連續增長。其中,去年,全市170多萬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081元,比上年6066元增1015元,增長16.7%。

  近年來,臨滄全面推進“生態立市、綠色崛起”戰略,糧食總産量突破百萬噸大關,先後建成高優蔗園、茶園、泡核桃園、堅果園、咖啡園、竹木園等生態農業産業化基地。

  堅持走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的增産增收增效路子,以“萬元山”、“萬元田”、“萬元人”的“三萬”工程為重要抓手,有力有序有效破解制約“三農”瓶頸。

  去年,全市累計建成“萬元山”80萬畝、“萬元田”15萬畝,新培育收入達2萬元以上“萬元人”10.2萬人。

  今年,臨滄將新建“萬元山”30萬畝,建設“萬元田”10萬畝,新培育“萬元人”10萬人。建設南汀河流域苗木産業帶50萬畝,建成3個林産品交易中心,打造臨翔至清水河林陰大道、林陰河道。

  連日來,記者進鄉鎮村組,走田間地頭,實地探訪“三萬”工程建設情況,切實感受到臨滄轉型升級綠色實踐的勃勃生機,切實看到農民群眾住在“綠色銀行”中的發展潛力。

  耿馬縣 打造“萬元田”

  “我家去年就種了30畝,收入20萬元,收完反季節蔬菜後種玉米和水稻,是‘萬元田’了。”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下壩村派卡村村民南奴説,村裏種得較少的人家一季冬季農業也有4至5萬元的收入,大家發展“萬元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同南奴家一樣,派卡村110戶人家都種起了反季節蔬菜,積極發展“萬元田”。近年來,耿馬縣堅持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通過加大推進“萬元田”建設力度,大力推進高原特色農業建設。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萬元田”3萬畝,實現産值4.4億元以上。

  耿馬縣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改革,讓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戶和大戶易於集中連片開發種植,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發展特色瓜果蔬菜、水果産業。加大推進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戶擔保貸款以及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降低農業生産風險。培育農産品市場經營主體和生産服務組織,發展壯大民間經紀人隊伍,促進農産品産銷對接。同時,“萬元田”建設水、電、路、溝、渠等農田基礎設施基本配套,排灌方便,有效灌溉率達到90%。

  耿馬縣調結構優佈局,引導優勢産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發展“一村一品”,推動“一村一品”向“一鄉一業”發展,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産業鏈或産業集群。

  突出抓好特色農産品良種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大力示範推廣農作物高産栽培技術、綠色植保、生態高效設施栽培等先進實用技術;創新推廣間套種、立體種植等科學種植技術,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單位面積效益,實現疊加增收。

  此外,重點圍繞産前、産中、産後三個環節的産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大鄉鎮集貿市場建設和改造,加強農産品保鮮、貯藏、配送、運輸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發展産銷直銷、連鎖經營、産品配送等現代銷售方式。

  鳳慶縣 種綠“萬元山”

  走進位於鳳慶縣滇紅生態産業園區的德發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加工車間裏的工人正忙着清洗加工魔芋。

  這些魔芋全部來自附近的村寨,加工成魔芋精粉後將銷往四川、河北等地。“以前只種核桃,核桃林地空着,現在套種了魔芋。”合作社總經理楊正先説。

  楊正先是動佑鎮界牌村村民,2009年,他開始在核桃林中試種魔芋並取得成功。2012年,楊正先在村子裏大規模發展魔芋種植,並帶領64戶村民成立了魔芋種植專業合作社,還把種植戶發展到了其他鄉鎮。目前合作社已經建成核桃林下魔芋種植基地1000畝,良種繁育基地300畝,在該縣4個鄉鎮8個村委會發展種植8430畝,涉及農戶28000多戶,種植戶每畝年收入達4000元以上。

  2013年,在合作社的基礎上,楊正先又註冊成立了磊鑫農産品開發責任有限公司,設計年加工鮮魔芋50萬噸,成為鳳慶縣唯一一家從事魔芋初、深加工的龍頭企業,目前建成生産線一條,鮮魔芋年加工能力6萬噸、幹片生産能力達9000噸,精粉年生産能力可達5000噸。

  “現在核桃林、茶地裏都種上了魔芋,農閒時節也不用到外地打工了。”鳳山鎮等上村大園子小組的楊志學收完了家裏的魔芋,就到磊鑫農産品開發公司打工。從2012年開始,他按照這一模式種了六七畝魔芋。

  鳳慶縣利用該縣170萬畝核桃林下廣闊的土地資源、氣候資源、生態資源和林陰優勢,在推進油茶、堅果、速生豐産林等特色經濟林産業基地建設的同時,以核桃提質增效示範村建設為載體,林下魔芋種植為突破口,全面推進“萬元山”目標建設。

  目前,全縣13個核桃提質增效示範村建設共完成核桃撫育管護49425畝,核桃林下産業建設3884畝,全縣累計完成核桃林下經濟發展5.6132萬畝,共完成建設“萬元山”7.1萬畝,其中,“核桃+魔芋”4.1萬畝,“核桃+茶葉”1萬畝,“澳洲堅果+咖啡”2萬畝。

  臨翔區 發展“萬元人”

  “我種桃子賺了錢,別人跟着種,我砍了桃樹種板栗,別人也跟種板栗,現在我又改種獼猴桃。”在臨翔區昔本村的趙勝全家院子,記者看到很多他嫁接改良過的桂花、山茶花、楊梅樹。

  這些天昔本村委會主任李宏正動員趙勝全去參加農業部門等有關單位組織的種植養殖培訓。“把這些對種植養殖感興趣、有鑽勁的人送去學習,回來再教大家,帶領大家,才會事半功倍。”李主任説。

  趙勝全憑着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和肯鑽好學的精神,已經成為了當地水果種植的土專家,常常被村民們邀請去幫助嫁接果樹。今年他又在村子裏率先種起了10余畝獼猴桃和2畝百合。往年靠種板栗、桃子等水果,他家每年有18萬元左右的收入。

  昔本村還是遠近聞名的“醬菜村”,有100多年醬菜腌制歷史。村裏人的大半收入來自買賣醬菜。村民趙剛家就靠腌制醬菜每年收入百萬元。

  同他們一樣,昔本村500多戶人家發展起了水果種植、茶葉和蔬菜加工,通過龍頭帶動、市場導向、資金整合的“基地+農戶+合作社”模式,走上了“萬元人”道路。

  臨翔區着力建設果蔬基地,推廣“烤煙+燈盞花”“烤煙+蔬菜”“烤煙+油菜+豌豆”“咖啡+堅果”等高效作物配套種植模式為重點的“萬元田”,打造生態、優質、安全、環保的綠色品牌。以剩餘勞動力培訓為抓手,着力打造從事服務業、勞務輸出和自主經營為重點的“萬元人”,促進農民增收。

  着力扶持種植(蔬菜、茶葉)、農産品加工企業,發展核桃、魔芋、咖啡、堅果、生物藥業等産業;扶持養殖大戶,以大戶為引領,推動全區畜牧産業的發展;農業、婦聯、勞動等部門加強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技能培訓力度,有組織地對外輸出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外出務工收入,確保到2020年10萬農業人口實現年收入達2萬元的目標,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