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都勻市的螺絲殼茶山毗鄰高寨水庫,好山好水好茶惹人醉。(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孫林寧啟文趙經平李飛
多彩貴州,千山茶翠最惹人眼。
走進盛産“都勻毛尖”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山雲霧之中,滿目茶海。
甕安縣銀盞鎮桐木村的茶農范貴方惦記着自家的70畝茶園,每天都要來山上看一眼,心裏才踏實。這片茶園他經營五六年了,眼瞅着要進入豐産期,一畝茶園從春到秋採下來,收入不會低於5000元,真正是一座“綠色銀行”。
“我們的都勻毛尖茶好得很,習總書記都點讚呢!”跟記者聊起自己的茶園,這位老茶農臉上綻滿了幸福和自信的微笑。
然而在早些年間,許多像范貴方一樣的茶農卻樂不起來。雖然“都勻毛尖”歷史悠久,早在1915年就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摘取過金獎,但多少年來,這一品牌卻並沒打響,茶葉賣不上價錢,茶農也得不到實惠。
如何讓這個古老品牌重塑輝煌?黔南州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並在近年來逐漸放開手腳,開始強力推進茶産業。也正是在這個當口,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對都勻毛尖所代表的黔茶品質表達了認可和希冀:“我知道貴州的都勻毛尖,毛尖茶味道一般比較清淡,像貴州這種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的地方,可以保持較為適宜的溫度,能出好茶。”“關於都勻毛尖茶,希望你們把品牌打出去。”
總書記的“點讚”,無疑給黔南茶産業的發展送來了最強有力的東風。政府部門措施更實,各級幹部幹勁十足,茶農茶企更是信心倍增。西南的大山深處,“都勻毛尖”蓄勢待發,期待着實現新的跨越,擔當起“引領黔茶出山”的重任。
對黔南來説,發展茶産業,就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具體舉措,也是守住發展和生態底線的最佳方式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黔南州寡照薄地固然不利於糧食種植等傳統農業發展,但發展茶産業,短板就一下子變成了優勢。
高山雲霧出好茶,好山好水好空氣是黔南州發展茶産業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地處黃金緯度帶上的黔南州,夏無酷暑,冬少嚴寒,茶葉主産地平均海拔1200多米,斗篷山、雲霧山等優勢産區更在1400米以上。青山壁上,或雲霧繚繞,或細雨濛濛,極利於茶樹吐翠。全州森林覆蓋率高達54%以上,且連片林區多為原生喀斯特原始森林,為喜陰的茶樹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習總書記要求貴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轉方式、調結構’進行了重點部署,而對我們來説,發展茶産業,就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具體舉措,也是守住發展和生態底線的最佳方式。”黔南州委書記龍長春告訴記者,“資源環境優勢是黔南州茶産業競爭力的保證,可以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驅動力;而茶樹種植又有固土保水的作用,可實現發展與生態的良性互動。”
黔南州磷、煤資源豐富,儘管發展能源化工業經濟效益明顯,但是從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來看,大力發展茶産業戰略才是適宜黔南實際的。
對此,曾做了十幾年煤炭運輸生意,現在&&組建都勻市坪陽村河頭茶葉合作社的張光輝深有體會。因為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戰略,貴州近年來關停並轉了一大批小煤礦,張光輝也覺得煤炭生意做下去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回到老家種起了茶。
“煤越挖越少,茶越種越多,環境更好了,農民致富的路子更多了。”張光輝説,“以前村裏只有一些古茶樹,現在茶葉賣得好,政府又有補助,大家都跟着種起來了。”
如今,坪陽村周邊原本的荒山上,已經遍佈鬱鬱蔥蔥的茶園。春來發新翠,一葉如一鈿。高山雲霧縹緲之處,茶農的致富夢結結實實生了根。在都勻擺忙鄉、貴定雲霧鎮、獨山兔場鎮等茶葉重點鄉鎮,茶農人均純收入近6000元。茶産業在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之外,産生着讓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社會效益。
發展茶産業,是優勢所在、轉型之需、增收之途、生態之要。這不僅是黔南州的發展邏輯,也是貴州全省的戰略思考。去年,貴州省委省政府立足産業基礎,適時出臺了《茶産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依託地理優勢,大力實施黔茶品牌戰略。都勻毛尖作為綠茶重點品牌之首,被賦予了“引領黔茶出山”的重任。
而在黔南州,去年5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促進茶産業發展條例》已經頒佈實施,成為全國首個為茶産業立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
從省到州,全局謀劃,瞄準癥結用力,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陸續出臺,形成了一套強有力的組合拳,將長期困擾黔南州茶産業發展的資金、品牌、人才等瓶頸逐一擊碎。
有規模才能有影響力,都勻毛尖改變“小打小鬧”局面,政府支持,幹部&&,企業拉動,農民響應,百萬畝茶園應運而生
儘管有過輝煌的歷史,但囿於深山阻隔,加上産量有限等原因,直到前些年,對普通消費者來説,“都勻毛尖”還是比較陌生的名字,甚至有的外地客商一度把“都勻毛尖”叫成“都均毛尖”,讓黔南人好笑之餘,又覺尷尬。
“打響品牌,需要多方用力,但首先必須得有規模,有了一定的産量做基礎,才談得上知名度和影響力。”龍長春説,“我們通過抓基地,擴總量,目標是到2016年,全州茶園種植面積從2012年的75萬畝發展至200萬畝。”
這一目標如何真正落實下去?都勻市茶産業發展局副局長蒙祖輝告訴記者,前些年因為茶青賣不上價錢,群眾也沒有種茶積極性,他跟茶農説要擴大規模,結果茶農跟他説:“多種什麼?這些茶樹我都要挖來甩了。”
要擴大規模,就得讓群眾看到效益。為此,黔南大力培育和引進茶葉企業,一方面自建茶葉基地,另一方面也帶動當地農民發展茶園。目前,全州僅招商引資在建的茶産業項目就有47個。
收購和加工的企業多了,茶青價格也就跟着水漲船高。甕安縣花竹澗春茶業公司的老闆楊建中説,以前這裡的茶農賣茶青都是扛麻袋,擺地攤,現在坐在家裏等人上門收購,哪家出價高就賣給誰,根本不愁賣。
當然,隨着企業的進駐,對原料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倒逼着茶農改變粗放的種植管理方式,自覺守護黔茶的高品質。“要用有機肥,也不敢打農藥,農殘超標了,茶青沒人收。”桐木村茶農吳明萍很清楚此中要害。
在黔南州梅淵商貿有限公司的都勻毛尖茶生産基地,記者看到每一個茶青收購窗口,都貼有一張《茶青採摘標準》:雨前獨芽、芽葉完整、無病蟲害斑點、無魚葉鱗片等9項標準牢牢守着標準化生産的關口。
在都勻市供銷茶場,一畦畦茶樹中整齊地亮着“黃牌”。“茶園病蟲害全部綠色防控,通過處理病葉、翻耕園土、配有機肥等措施,最大程度上將病蟲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種了20多年茶的茶場場長文戰標,見證了都勻毛尖有機茶病蟲害防控體系的一步步成熟。
為了充分調動農民種茶的積極性,在企業帶動的同時,都勻市、甕安縣等縣市還出臺政策,鼓勵幹部下鄉領建茶園,帶着群眾幹,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甕安縣魚河鄉武裝部部長李榮剛告訴記者,他在鄉里分管茶葉工作,2010年以前,全鄉只有200畝茶園。縣裏有了政策後,他&&建起了200畝茶園,鄉親們一下子就有了積極性和信心,跟着他幹起來,現在全鄉茶園已經發展到了1000多畝。
“茶園一般要四五年後才見效益,前期投入比較大。”甕安縣茶辦主任文敬友説,“為了彌補茶農的資金缺口,縣裏對每畝茶園的開墾、茶苗、肥料和管護四項投入共扶持補貼900元。”
類似這樣的補貼,在黔南各縣市都有,幾級財政共同負擔。去年,黔南州各級投入茶産業資金共計6.67億元,扶貧資金重點用於茶葉種植貸款貼息。
有了真金白銀的支持,黔南州茶園面積突飛猛進。截至2014年底,黔南州共發展茶園面積達103.77萬畝,年産量達1.38萬噸,綜合産值37億元,茶農人均收入3160元。
既要有好茶,也要會吆喝。黔南一方面苦練茶産業內功,另一方面也把品牌建設提到了新高度
幾百年前,黔茶出山要經茶馬古道,靠人肩挑、馬背馱。如今,貴廣高鐵線上,每天都有一列名為“都勻毛尖號”的專列往返於黔粵之間,日均600頻次的宣傳,伴着一路茶香疾馳南下。
在過去這一年裏,都勻毛尖的“曝光度”前所未有。除了高鐵專列,還有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的廣告、精心製作的專題片、高速公路的廣告牌等等,省市縣共同出資,在宣傳上下足了功夫。
“酒香也要會吆喝。”黔南州茶業協會秘書長何鈺海説,“都勻毛尖在2005年就申請了品牌區域證明商標,但近一兩年來,我們明顯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認可這個品牌了。”
當然,光會吆喝是不夠的,打鐵還要自身硬。要讓市場真正接受這一品牌,必須苦練內功。
“以前茶農用土辦法炒茶,炒出來的茶葉,其湯色都是渾的,當然賣不上高價。”黔南州茶辦副主任李應祥表示,“要想做到優質優價,必須在加工上狠下功夫。”
事實上,都勻毛尖的炒制歷來很有講究。不同於一般綠茶“殺青—揉捻—烘焙”的加工工藝,都勻毛尖茶還多了“做形”和“提毫”兩道工藝,講究火中取寶,一氣呵成。
黔南州茶辦品牌科科長鄧德章告訴記者,只有將都勻毛尖茶炒製成這樣,才算不負好生態——形似魚鉤、緊細捲曲,色澤潤綠、白毫滿布,栗香持久、滋味鮮醇,幹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
這無疑考究着茶葉加工企業的功夫,對其標準化生産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為此,黔南州頒佈了《都勻毛尖綜合標準體系》,去年修訂併發布實施的都勻毛尖茶地方標準更是涵蓋5大類26個等級的都勻毛尖茶系列産品架構,實現了地方標準對州內茶樹品種、茶青原料和茶葉産品的全覆蓋。
早春時節,茶芽萌發。炒制一斤上好的都勻毛尖茶,需要採集6萬多顆雨前獨芽,這造就了其不菲的身價。但是,高昂的成本和單一産品線,也使得都勻毛尖茶難以受到大眾消費群體青睞,失去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我們必須拓寬茶産品的類別,面向大眾開發都勻毛尖系列産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都勻毛尖茶,使茶葉産品結構實現高、中、低結合。”黔南州農委常務副主任、茶辦主任林科軍説,“同時,要進行品種調整,將夏秋茶充分利用起來,做到‘紅’、‘綠’並重,以此提高茶樹的商品量和畝産值,增加茶農收入。”
依託貴州省科技廳的項目扶持,2010年,黔南州組建了都勻毛尖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助力,提高茶葉下樹率和茶樹商品量。通過開展都勻毛尖地方良種資源調查與蒐集、黔南烏龍茶技術研究、都勻毛尖茶成分與功能與研究、都勻毛尖茶品牌戰略研究,都勻毛尖茶的品牌打造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
茶業産業鏈長、關聯度大、附加值高,黔南茶文化、茶旅游、茶醫藥等領域的發展,詮釋了“第六産業”的魅力所在
茶不僅僅是用來解渴的飲品,文化價值是其産品價值的重要部分。黔南州悠久的植茶、制茶史,和在茶史中的輝煌片段,為都勻毛尖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為黔南茶産業飛出雲貴高原插上了翅膀。
目前在黔南州,關於都勻毛尖茶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正在進行,各色茶文化、茶知識普及活動正在有序開展。今年恰逢都勻毛尖斬獲萬國博覽會金獎百年之際,復原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館的茶文化博物館及體驗中心也正在建設過程中。
“去年,我們在茶場組織了一系列茶文化主題休閒游活動。”在螺絲殼茶山上,河頭茶葉合作社理事長張光輝指着茶園中間縱橫交錯的水泥硬化路面告訴記者,這些路把茶園的管護成本降了下去,也把游客帶了上來。
螺絲殼地處都勻市現代高效茶葉産業示範園區核心區域,按規劃到2015年,這裡將被打造成為集茶葉種植、加工、茶産品研發、茶文化展示、茶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現代高效茶葉産業園區。同時,這裡也是黔南州着力打造的百里毛尖長廊茶業示範帶的一部分。
對河頭茶葉合作社的茶農而言,這樣的規劃一點也不遙遠。“路修好了,我們組織一次茶山自行車賽的想法就能實現了;明年社員們集資建的茶園山莊一竣工,來這兒的游客就能住下來,深呼吸。”合作社社員王艷萍遙望著擺忙鄉八萬畝茶園説。
“建設觀光型茶園,游客到這裡可以進行一日游、兩日游,住下來,享受原生態的陽光空氣,再喝上一壺好茶,多麼輕鬆愜意!”梅淵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何鈺海描繪的是自己公司的規劃,同時也是黔南茶産業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在茶産業“接二連三”發展過程中,茶農的增收渠道也接二連三地拓展開來。“以前種點茶,零散着賣了補貼家用,哪敢想現在靠種茶修房蓋屋。”2009年開始種茶的范貴方,不僅賣茶青給企業,而且還自己炒茶出售給游客。
像范貴方一樣,越來越多的農民在茶香中實現了他們的同步小康夢,用質樸燦爛的笑容,為黔南茶産業點了個最大的“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