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快到春節了,在塘口賣魚要記得送檢呵,莫把喬口漁都的牌子砸了!”2月2日,離春節只有半個月了,在長沙市最大的淡水湖泊“團頭湖”——承包了7000畝水面養殖“四大家魚”的胡新念到漁場轉了一圈,沿途對漁場合夥人鄭重囑咐。
湖南是中國的“魚米之鄉”,而北連浩瀚洞庭的望城水鄉喬口鎮又是湖南的著名漁都。由於位於省會長沙,“喬口漁都”一直是都市水産品消費的風向標,特別是每逢節日,盛産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的喬口鎮成了搶魚之地。把“四大家魚”安全地送到市民的節日餐桌上,是胡新念和養魚大戶們的“養魚經”。
健康化養殖:科技監測養魚環境
“養魚先養水”,水是水産品賴以生存的環境,水質的好壞會對水産品的品質、産量、病死率有直接的影響,最終影響到水産品消費者的安全。望城區畜牧水産局水産科科長蔡雲泉説:“如果不能準確地了解水質情況,也就無從保證水質,更談不上提高品質、産量、降低病死風險。”
1月30日,長沙天氣異常寒冷。在都敖農莊漁業基地,隨著“四大家魚”在春節前大量上市,基地負責人劉細紅擔心水面會結冰,從而影響水質。他介紹,由於水産品需要呼吸,會對水中氧的含量有要求,水中溶解氧不足,嚴重會出現浮頭、窒息死亡,輕則影響水産品體質及生長速度,因此需要測定溶解氧。而要在以前,水質的檢測方式全靠眼觀鼻聞,稍先進的一點也只能靠試劑盒來測定。
為了做到科學養殖,劉細紅投入了30多萬元購買了一套水質在線檢測系統,在巡塘過程中,直接將探頭垂入水中,了解水溫、pH、溶解氧等數據。為了驗證檢測的準確性,1月30日,他打開檢測器向記者顯示:溶解氧值7;pH值7.4。“這下我放心了,pH值中性偏鹼,溶解氧7表明水質很好,只要順利養殖十幾天,這塘魚就可放心上市了。”他高興地説。
強化自檢:從生産源頭堵住隱患
“用藥、投餌、水質……”馮澤民均仔細地一一記錄在冊。馮澤民原來只是喬口漁場的一名技術員,如今卻還擁有另一個身份——喬口漁場片區質量安全檢測點的檢測員,這樣的身份轉變,緣于望城集中推行的漁業健康養殖示範區建設探索項目——社會化服務市場化。
“如今,全社會都在關心水産品質量安全,但如果生産者抓不了源頭,監管者到不了塘頭、那麼消費者就吃不進口頭,舌尖上的安全就無法得到真正的保障。”在望城區畜牧水産局水産科科長蔡雲泉看來,僅靠畜牧水産部門幾個人的力量去監管、檢測水産品質量安全,無法打破服務“最後一步”的問題,因此,要支持、動員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大戶構建檢測系統,強化自檢。檢測藥品、設備由水産行政部門統一配備;人員、工資用市場化的方式加以解決,區裏給予一定的工作補助;目前,望城區已經形成了6個社會化質量安全檢測點。通過自檢,規模養殖戶增強了自動檢測意識和質量安全把控能力。
嚴格抽檢:追溯倒查給魚貼上“身份證”
自檢只是第一步,對水産行政主管部門來説,抽檢尤為關鍵。僅望城區2014年送到市、省進行定量檢測的就有100個樣,今年春節前夕還要加大對水産品監督點的覆蓋力度,增強監測量和檢測密度。農業部去年對湖南“四大家魚”等常規品種進行了抽檢,根據前不久印發的“湖南産地水産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結果”顯示,120余個養殖單位132個樣品,抽檢合格率為98.5%。
“吃得放心”被強化寫進了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産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這顯示了中央抓食品安全的決心更大、舉措更新。”湖南省畜牧水産局漁業處處長楊開吉説,為了做到無死角監管、可追溯倒查,湖南于去年12月建成了“湖南漁業數字平臺”,將打造成功能多樣的可追溯平臺。借助這個平臺,通過自檢、抽檢合格之後,上市的一批魚將“貼上二維碼”,給合格魚安全上市發放一張“身份證”,為春節市民水産品消費吃下一顆“放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