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春節假期以來,當村民都在享受闔家團圓的美好氛圍中,蔬菜種植大戶白雲迎來了最繁忙的時刻。自從去年6月份擴大種植規模,這幾日平均每一天都有數千元進賬。大年初四,記者來到了白雲家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傾聽一個蔬菜種植大戶的生意經。
今年40多歲的白雲家住蚌埠市懷遠縣徐圩鄉白湖村,是一位有着近20年蔬菜種植經驗的能手。在白湖村的東南角,一望無際的小麥田中,一塊數十畝的蔬菜大棚十分顯眼。粗略一數,大棚約有40多個,平均每個大棚長度達到了一百多米,大棚內芹菜、生菜、上海青長勢喜人。目前芹菜已經大批量上市,幾乎每天都有批發商開大卡車來買菜,從從安徽到江浙、從黑龍江到廣東,白雲家的蔬菜已遠銷省內外。
“今年春節是個豐收年,這幾天芹菜的批發價買到了3塊錢,如果按照這個價格,我一季的收成就可以把前期的成本收上來。”顧不上過年,白雲一整天都待在大棚基地,雖然辛苦點,但一提起今年的收成,他急忙放下手中的活,細細地向記者分享豐收的喜悅。
多少年來,在這片地多且肥的土地上,村民習慣了在小麥和玉米之間切換種植的模式,農忙回家閒時外出打工,讓這裡的村民腰包鼓了起來。可是在白雲看來,這塊土地隱藏着“金子”,它的規模化、差異化種植效益未得到充分顯現。
為了實現規模化經營,去年6月份,通過土地流轉,白雲把以前的8畝大棚蔬菜擴大到了70畝,前期共投資30萬。去年9月份蔬菜陸續上市,按照現在芹菜的行情,他一季芹菜、生菜和上海青就能收回所有成本。“光靠我一人做不起來規模,規模大了,就能吸引更多的人來批量購買。”在白雲的帶動下,村裏幾戶村民已經向他“取經”,最多的一戶種植了近10畝大棚蔬菜。
當其他村民在思考種好小麥到哪打工工資高時,白雲卻在想著怎樣通過差異化種植來實現最大效益。“除了考慮種植反季節蔬菜外,還要掌握市場變化。”在白雲看來,市場蔬菜的供求有一定的規律,蔬菜價格會有個最低點,根據這個變化選對種植的時機。他還説,大棚蔬菜的品種要多樣化。在記者的理解中,這或許就是他對“不要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經濟學道理。
“我不缺技術,缺的是資金。”談到現在的打算,白雲説,年後他將把蔬菜大棚基地基礎設施建好,安裝監控、修好道路;同時將一部分大棚分包給其他人,如此一來可以分擔風險,他只需要提供技術。
在白雲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心願,他希望自己的蔬菜大棚基地實現多元化經營,有大棚蔬菜、魚塘、養雞場、農家樂。白雲暢想到,以後的春節,客人來這摘着草莓、吃着新鮮無污染蔬菜,到魚塘釣魚,到農家樂吃土雞,相信如此鄉土氣息般的春節也是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