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月22日,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馮家鎮李家村的種糧大戶張汝和一送走來拜年的親戚,就趕到位於鄰村的維修點,整修改進深松機。
據張汝和介紹,他的支農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的5000畝地曾經是一望無際的鹽鹼地,自從這裡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後,依靠中科院等單位的科技改良鹽鹼地技術,真的把鹽鹼地變成了糧倉,去年大旱之年小麥單産達500.89公斤,玉米單産752.3公斤,讓他嘗到了科技種糧的甜頭。
今年的春耕備播,張汝和也是一切繞著科技轉。今年他新購進了最先進的缺口耙,合作社的農機具達到了60多臺(套);現在已經備足了ETS微生物土壤改良肥和100多噸配方肥,以及最新研發的適於鹽鹼地生長的玉米新品種蠡玉37等,只待驚蟄萬物復蘇時開機耕種。
“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是科技部、中科院聯合實施的一項重點項目,針對環渤海地區4000多萬畝中低産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淡水資源匱乏、土壤瘠薄鹽鹼等問題,在環渤海低平原地區的河北、山東、遼寧和天津等地建立一批糧食增産增效示範區,目標是到2017年增糧30億公斤、到2020年增糧50億公斤。
張汝和的這5000畝地就位於“渤海糧倉”項目的核心區,“渤海糧倉”項目的實施,讓張汝和知道了ETS微生物土壤改良肥,系統掌握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科學種田知識。對於科學種田,張汝和現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他看來,科學種田必須農時、農藝、農機融合,才能實現高效率。
馮家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張汝和種植小麥、玉米成功,在當地引起了強烈的示範效應,改變了全鎮的種植模式。預計,今年全鎮新增種糧面積將超過2萬畝,全鎮“渤海糧倉”項目區將達到5~7萬畝。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本報通訊員 陳方明 張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