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走基層
中央一號文件,像一股暖流傳遞出春的氣息。在享有龍鄉美譽的山東省諸城市農村,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們細數其中的亮點,對新一年充滿了期望。
在諸城市兆興農機專業合作社裏,合作社“掌門人”馬兆星帶領10多個農機手熱火朝天地為農機“體檢”。一見到記者,馬兆星打開了話匣子,“看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後,俺繼續發展農機合作社的信心更足了,幹勁兒更大了。”
“真是太好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上説,隨着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劇,特別是隨着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趨勢明顯,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嚴峻地擺在面前。同時,農村土地、資金等生産要素的流動長期被禁錮,産權歸屬不清晰,如何‘喚醒’農村大量‘沉睡的資産’,已成‘三農’發展的一大挑戰,土地流轉肯定成為一種趨勢,對我們合作社非常有利。這一系列強有力的支持政策,使農機戶有了‘主心骨’,農機合作社的發展迎來了春天。”林家村鎮瑞合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潘瑞河説。
賈悅鎮歐美爾社區的全國農機示範大戶趙佃相,2008年在工商部門註冊了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現已發展社員31個,業務範圍擴大到跨區作業、代耕代播、預約服務等項目。當了解到今年的“一號文件”要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服務,趙佃相意識到,發展壯大合作社的機遇來了,他説:“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讓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向主産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下一步,合作社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全力加快合作社的建設步伐,向正規化、規模化發展,做到設施齊全、農業機械裝備精良、經營管理理念先進,打造服務品牌,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機手走上致富路。”
目前,諸城市180個農機合作社讓40多萬農民初嘗了大農機帶來的實惠,新體制為大農機打開市場之門。昌城鎮西大宋村的馮蘭仁前不久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種糧大戶”。談到今年的打算時,他信心十足:“種了這麼多年地,以前哪有這麼好的政策,我們也得好好制定一下合作社新年的‘一號文件’,怠慢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