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蘇桂州在檢查粉條包裝
□本報記者巴富強通訊員馬治衛文/圖
商水縣袁老鄉大學生蘇桂州放棄北京30萬元年薪,回鄉成立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走出了一條集紅薯種植與深加工於一體的路子,加工的紅薯製品銷往全國各地。
對於蘇桂州返鄉種紅薯的決定,認識他的人至今仍不理解。當年他大學畢業後,短短幾年就升任為北京一家公司的技術部經理,年薪30萬元。然而當大家為他喝彩時,蘇桂州卻辭職回到商水縣老家承包土地種起了紅薯。
2月8日上午,記者在商水縣黃寨鎮小集村見到蘇桂州時,他正在自己創辦的紅薯深加工車間忙着檢查包裝質量。
“我今年37歲,出生在商水縣袁老鄉方莊村。高中畢業後,我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學。由於品學兼優,2002年我剛畢業就被北京一家電梯公司聘為技術員,2006年升任技術部經理,年薪30萬元。”蘇桂州説,那時親朋好友都很羨慕他。
2009年,蘇桂州回老家過春節,特意在老家找紅薯粉條吃。“我從小到大就愛吃粉條,可這次在家吃的粉條,怎麼也找不到小時候吃的那種感覺了。問其原因,才知如今純紅薯粉條很難買到。”蘇桂州説,“回京談起此事,朋友也有同感。大家對純紅薯粉條都青睞有加,為啥不去生産?”很快,蘇桂州的腦海裏閃現一個念頭:回鄉承包土地種紅薯。“人各有志,我相信在農村種紅薯也會大有作為!”蘇桂州説。
説幹就幹。2009年蘇桂州婉拒公司挽留,帶着前期積攢的100多萬元資金,回到商水縣袁老鄉承包300多畝土地,並成立了紅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育苗、施肥……蘇桂州忙得不亦樂乎。“由於缺乏管理經驗,紅薯收穫後加工出的澱粉放到窖池後,夜間流了出來,浪費一半多。用剩下的澱粉去做粉條時,才知道由於澱粉加工時忽略了‘過細’環節,這些澱粉根本制不成粉條。結果,這次我賠了70萬元。”蘇桂州説。
首次種紅薯失敗後,蘇桂州並沒有氣餒,更加重視技術。從此,蘇桂州去北京、上海等地,四處請教紅薯領域的專家。經過不斷探索,他終於走出了一條集紅薯種植與深加工於一體的路子。如今通過技術攻關,他不僅解決了紅薯粉條無明礬、無明膠、無色素的工藝,還自主研發出紅薯Q粉等新産品。
“目前,我承包土地1000多畝,加工的紅薯製品銷到了全國各地,明年爭取走出國門。”暢想未來,蘇桂州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