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90後”在讀大學生,從學校申請5萬元資金,回到自己村裏創業,林下養殖2000多只鵝的故事,如今在大興區龐各莊鎮北章客村被傳為佳話。這名大學生叫謝雲波,是北京農學院的大三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摸索與實踐,他應用所學專業,利用讀書業餘時間,成了村裏林下養鵝第一戶,為村民趟出一條林下養殖的致富路。
創業靈感 來自村裏那片林
昨天,毗鄰永定河畔的北章客村林地裏,鵝的叫聲不斷。寒冬裏,22歲的謝雲波,一米八的個頭,一身運動服,腳上的運動鞋還沾著泥土。如果不是戴副眼鏡,很難想象到他是一名在讀的大學生。“去年養的2000多只鵝,現在就剩下這10幾隻了,其餘的都賣出去了。這10多只是留著讓它們開春後下蛋的。”謝雲波説。
林下養鵝的想法,源於謝雲波所學動物醫學專業和家鄉現實的一次碰撞與結合。北章客村流轉3700多畝地用於平原造林,可護林工卻只有100來人,都是村裏的中老年人。2013年暑假,謝雲波在回家的路上觀察到,林地裏清理出了成堆的雜草。
“人少草多,僅靠人工和鋤草機,護林工很勞累,而清出的雜草就這麼扔在地裏,很是浪費。”謝雲波説,聯想到課堂上老師講的循環經濟,他開始想做點什麼。之後,他查閱了大量關於林下養殖、循環經濟方面的資料,向老師請教,聽專業講座。經過對村內實際情況的深入調研,他選定了生長期短、抗病性強、羽毛價值高的太湖鵝,創業搞養殖。
“樹木長高前的幾年裏,成片的林間草是鵝的主要食物,鵝糞還能給樹施肥。”謝雲波解釋著自己的循環農業理論。
村裏養鵝 掘取“第一桶金”
去年初,謝雲波一份關於“林下養鵝”的大學生暑期實踐調研報告,在學校創業比賽中脫穎而出,他得到了校方大力支持。隨後,謝雲波註冊了企業,成為首批入駐校科技園區的17家學生企業之一,學校支持他5萬元,作為他回鄉養鵝的啟動資金,並允許企業免費使用園區辦公兩年。
邊讀大學邊養鵝,謝雲波這一做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母在村裏有40畝蔬菜溫室,對於養鵝也有經驗。父親為他選購了2000隻鵝苗,母親負責鵝的日常照看,他則往返于學校與村之間,每週回村一次,實時把控鵝的生長,進行技術指導。回校後,他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處理企業運作和銷售事宜。
創業,談何容易,尤其是對在校大學生來説。“才養了1個多月,就死了300多只。到處求教後才發現鵝舍溫度低、空間小,2000多只幼鵝互相踩踏導致死亡。”謝雲波説,經過改良鵝舍,將鵝舍打隔斷,分開養,提高鵝舍內的溫度,解決了死鵝問題。
去年10月,謝雲波在林下養的2000多只鵝,以每公斤16元的價格出手,純利潤達1萬多元。辛苦養鵝後賺了錢,謝雲波沒有過多地興奮,而是及時總結經驗。“能賺錢是預想到的,可還有更高的提升空間。”謝雲波説,鵝的最佳出欄時間應該在3個月到4個月,這一批由於貪圖讓鵝長得重一些,直到養了5個月才出手,肉質和價格都受了影響。
當了“司令” 不忘回報鄉親
謝雲波林下養鵝掙了錢,讓一直觀望的村民看到了希望。“今年一開春,村集體將準備著手研究養鵝的事情,小謝有技術、有頭腦、有經驗,還能給村民當專家顧問。”北章客村一名村幹部告訴記者,村裏3700多畝林地,如果全部利用起來,能養4萬多只鵝。目前,已有幾位村民做好養鵝準備。
有了村民的期待和信任,謝雲波覺得肩上責任更重了。“規模化養殖,銷路是關鍵,試養成功只是第一步。”小謝謀劃著春節後的計劃,聯絡專業公司註冊自己的林下鵝商標,“以後和村民們一起賣鵝,就有自己的商標了。”
説到以後,謝雲波的野心不只是養好鵝,“今年,我準備購買APP平臺,製作二維碼追溯標識,這是大趨勢。消費者可以通過平臺預訂鵝,了解鵝從出生到出欄的全過程。這樣,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
“大學畢業後,我計劃利用3至5年時間積累養殖經驗,為村民提供設備供應、諮詢等專業服務,帶動村民走林下養鵝致富路。”謝雲波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