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農業“芳香四溢”盲目進入成“燙手山芋”

三農 大眾日報 2014年12月09日 09:4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近年來,高唐縣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積極性提升,僅2013—2014年不到兩年時間裏,該縣就有19家企業投資農業領域。截至目前,全縣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資金達5.48億元,涉農企業57家。越來越多的工商資本“尋香”而來,為該縣農業産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是,在聊城市委農工辦、高唐縣委農工辦聯合調查組進行的調研中發現,這種新生力量雖令人鼓舞,但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開始暴露出來。

  投資主體多元化

  高唐縣現有的57家涉農企業中,既有本地工商企業、房地産企業、個體工商戶,也有市外的企業和個人,呈現出多元化的投資格局。擁有驢肉加工廠的雙華苗木合作社的理事長李雙華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在高唐縣趙寨子鎮政府的幫助下,李雙華在該鎮承包的320畝耕地上開始進行多種種植,其中一半用於種植竹柳和法桐,另一半則種上了玫瑰和藥材。

  “這幾年,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所以我覺得發展農業應該是一個大方向。”李雙華説,“況且,收入也很可觀。”

  多年在北京從事電視廣告行業的朱華國,2013年也在高唐縣尹集鎮陳堤子村承包了1800畝耕地及利用土地增減挂復耕的330多畝地進行特色苗木種植,並創辦了高唐縣金堤農牧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種植的2000余畝苗木預計在2016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000萬元。

  “在這些涉農企業中,原從事工業行業的有15家,建築業9家,服務行業12家,個體工商戶16家,其餘的為5家。”高唐縣委農工辦副主任張建貴説,“在我縣,投資主體選擇的投資領域也很寬廣。在投入農業領域的工商資本中,投入特色種植及投資畜禽養的,分別約佔24%;投資農産品加工的約佔19%;投資生態觀光園的約佔30%;投資其他農業項目的約佔3%。”

  存在問題成隱患

  “身邊不少朋友見我的合作社搞得有聲有色,也紛紛進入農業生産,但他們卻不知道,這兩年來,我已經陸陸續續地往裏投入了200多萬元。”談到目前面臨的困難,李雙華毫不掩飾地説,“要説現有的困難,頭一個就是資金問題。”原來,工商資本在進入農業領域後,對金融貸款的需求更加強烈。

  “不論是種養業,還是流通加工,大家普遍反映貸款難。”張建貴説,“但站在銀行的角度講,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反映在信貸上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缺少抵押物或抵押物不符合要求,難以獲得貸款審批。再就是涉農項目投資長、見效慢,貸款的不確定因素多、風險大,這必然使信貸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張建貴説,部分企業盲目跟風,對農業基本屬性、農業投資的複雜性、長期性及風險性等缺乏深入的認識,也成為了現有棘手問題之一。“他們有的是看到國家對農業的大力扶持,有的則認為搞農業相對穩定,比其他産業更容易,對投資農業的風險評估不到位,一旦失敗,將導致農民土地租金收益無法兌付,對此,甚至出現過直接放棄而跑路的,最終引發農村一系列矛盾糾紛。除此之外,土地流轉關係不穩定及工商資本下鄉存在‘用工難’等問題,都將為下一步發展留下隱患。”

  解決困難需支持

  工商資本能夠進入農業領域本身是一件好事,怎樣才能把這一好事真正做到農民的心坎裏,既能保證農民的權益和利益,又能解除隱患,使工商資本實現較高的利潤?聯合調查組認為,政策法規必須跟進。

  “目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門檻太低。比如,農場及種糧大戶只是‘一證之差’。工商資本不能夠放任其自由進入,必須有一些制度來規範它、約束它。但是目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只是各地根據本地的情況進行引導和規範,沒有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規支持,有可能會讓地方在工作中出現偏差,走上彎路。”張建貴説,“我們建議上級部門就政府扶持獎勵、進入標準、如何監管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從事農業經營的‘准入制’和跟蹤監管機制,讓基層可以有章可循。”

  據悉,2013年,高唐縣對全縣1185.9畝經濟林(苗木)進行了確權後,多家合作社曾通過林權證進行申請抵押貸款,但目前只有冠泉果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高唐縣農村信用社申請到了貸款。面對企業在資金問題上普遍存在的困擾,聯合調查組建議改革和創新農業融資機制,積極與各類金融機構協調,並探索為工商資本提供貼息、創業資本方式,探索企業以農地經營權、設施設備、生産基地的地面附着物、農産品評估折價等作抵押擔保,破解農業貸款難的問題。

  “盲目涉農的工商主體大多對農業不了解,在沒有金融支持和專業人才幫忙的情況下,他們面臨的只有一潭死水。”張建貴説,“除此之外,妥善解決農業企業與當地農民的矛盾與衝突,創新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能夠得到企業發展壯大的‘紅利’也很關鍵。同時,農民失地以後的社會保障問題也需進一步考慮,不僅要加強農民的培訓和教育,保證土地流轉以後農民能就業,能滿意就業,而且最好能讓他們就近就地就業。”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