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土地流轉十萬農民做“東家”

三農 保山日報 2014年12月03日 08:5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訊 “以前我們承包土地種植糧食為的是吃飽肚子,現在我們把土地交給了與超市接軌的農産品公司,一畝地不需要種植就有千元甚至數千元的收入,土地變成了公司‘股份’,我們成了持着承包地股權的公司‘員工’。”這是施甸縣姚關鎮山邑社區村蘇華山對記者説的心裏話。

  施甸縣姚關鎮的山邑社區是當地有名的沼澤地,過去有“種植沼澤地上10畝田,不如在家閒一年”的説法。自2010年以來,施甸縣在引導農村土地流轉和壯大集體經濟過程中,主動探索高原特色産業經濟開發,引導有資本的村民、當地農戶和省委的紅色信貸進行三股合作,抱團抵禦市場風險,把合作社做成了與市場接軌的第一車間,讓農民們在公司裏就業的同時還持有以自己土地入股的股份。為了把沼澤地利用起來,山邑社區成立農村專業合作社大膽探索水生蔬菜開發,以産業開發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在野鴨湖沼澤地發展荷塘産業,實現了一個主打産業帶動相關産業的産業鏈開發,形成了水上荷花、荷葉、蓮子,水中養殖魚蝦和水下蓮藕、水芋、水芹、茭瓜、青苔、海菜、慈菇的水體經濟循環體,讓農民在沼澤地裏賺到了意想不到的錢,同時還帶旺了農家樂的發展。目前,1000畝沼澤地綜合收入突破1億元,該合作社已正式申請到荷葉茶以及水産品開發的商標權。

  發展專業合作社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這些,由於農民專業合作社開發的農産品外銷一路火爆,近幾年來該縣先後有10個專業合作社轉變成為了農産品經營公司。舊城鄉赧空傣族自然村和舊城自然村在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後,引導農戶發展反季節蔬菜,産品一上市就成了南菜北運的寵兒。目前,舊城鄉的赧空傣族、舊城兩個自然村的蔬菜已經正式掛牌成立公司,農民的土地全部以股份方式注入公司。去年8月,省委組織部注入200萬元“紅色股份”到舊城蔬菜冷庫建設中,用“紅色股份”助推綠色産業發展的同時還給農民抵禦市場風險打造了避風港,省財政廳還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向舊城傾斜,在現代農業項目建設推進後,農民種田實現地下生地龍、空中現彩虹的工廠化作業。

  在施甸,合作社轉變為公司的集體經濟不僅僅只體現在蔬菜産業和水體經濟上,目前,該縣的制糖企業、食用菌産業、生豬産業、茶産業等農産品開發都主動把土地作為農民的原始股進行運作,讓“合作股份”的造血幹細胞源源不斷地注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中。土地變股份 , 村民變員工的農産業公司已經為10萬農業人口摘掉傳統農民帽子。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