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劉久鋒
自古珍寶山中藏。過去,山地是制約貴州發展的現實環境,如今,山地正在成為貴州最大的發展特色。生長在多彩貴州青山綠水間的生態農産品,猶如散佈於大山裏的珍珠,熠熠生輝。
“吃貴州的農産品安全,吃貴州的農産品健康,吃貴州農産品放心。”前不久,一位來自上海的客商發出這樣的感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地處西南的貴州雖然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但由於開發較晚,貴州也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態。在農業生態上,由於氣候、生物的多樣性,又有低緯度、高海拔的特點,加上工礦企業不多,土壤中農藥、化肥、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殘留量很小,貴州成為生産優質農産品的理想之地。
貴州省委副書記李軍認為,貴州農産品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主要是農業部門和地方政府存在重生産輕流通的現象,以市場為需求導向的觀念意識不強,對抓市場、抓銷售、抓品牌的重視不夠、辦法不多、力度不大。為此,貴州農産品要想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就必須要用市場來倒逼産業結構調整,用品牌塑造貴州農産品形象,用擴大銷售來增加龍頭企業和農民的收入。
“貴州的市場在全國,農村的市場在城市。這就需要在貴州農業問題上有一個逆向的思維,就是要圍繞市場來思考農業,圍繞全國來思考貴州,圍繞城市來思考農村。”李軍説。
牽牛就要牽“牛鼻子”。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貴州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一定程度上講,貴州農産品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於農産品本身,而在於貴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氣,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強調,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高品質種養業。省長陳敏爾指出,貴州農業要突出生態特點、山區特點,突出氣候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資源多樣性,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將獨特的氣候、生態、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産業優勢。
隨着交通條件的大幅改善,貴州在作為西南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逐步凸顯,大山再也阻隔不了貴州與外界的溝通交流,四通八達、貨暢其流的格局正逐步形成,為把貴州優質特色農産品快捷高效地營銷到全國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貴州農産品出山達海,要創造自己的品牌,其中一項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規模化的生産,大批量投入市場才能被大眾熟悉並且認知。
貴州在堅持適度規模經營的前提下,樹立“以畝産論英雄”的理念,以科技為支撐,在提升單位面積産量、産值方面下功夫,推動産業全面升級。
隨着特色優勢産業規模迅速擴大,市場銷售和品牌建設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全省各級農業部門轉變思想觀念,調整工作思路,逐步改變過去只抓産前、産中的狀況,開始把産後服務作為推進農業産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特別是近年來,全省各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抓住宣傳推介、市場體系、銷售渠道和品牌創建等關鍵環節,農産品市場銷售和品牌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
為了在創建重點品牌和培育壯大經營主體上有所突破,貴州通過聚焦優勢最明顯、特色最突出和發展潛力最大的産業和産品,在全省重點推進的茶葉、精品水果、蔬菜、馬鈴薯、特色雜糧等産業中,挑選一批重點産品、重點企業、重點品牌,進行全産業鏈重點扶持;通過引導轉化一批,扶持壯大一批,招商引資新上一批,借助外力挂靠一批,形成了大企業帶小企業、主體項目帶配套項目、上下游産業配套的企業體系。
同時,貴州切實轉變原有“重生産、輕市場”的思維定勢,建立一支懂生産、懂市場、懂經營、善創品牌的幹部隊伍,主動學習市場經濟、品牌創建等方面知識,眼睛盯着市場看,腦袋圍着市場轉。近年來,貴州農産品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加強,銷售模式也在不斷創新。貴陽“黔山牌”蔬菜為主的母品牌引領農産品營銷模式,“烏蒙山寶·畢節珍好”和“遵義紅”特色農産品連鎖經營、整合營銷和抱團出山的模式等不斷涌現,為貴州農産品走出深山搭建起了更好更多的平臺。